李谕鼓励道:“如此巨大的飞艇飞行在城市上空,带来的震撼效果绝对比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巨轮震撼得多。”

    “宣传效果必然也不错,”益田孝憧憬道,“真想早点看到那一天。”

    估计很难看到了。

    李谕拿过报纸,发现报纸中提到泰坦尼克号由于在英国建造,仍然使用的是垄断欧洲市场的马可尼公司产的无线电报机。

    不过泰坦尼克号海难更多的是一场人为原因导致的灾难,与机械或者技术层面的关系不太大,至少不是那么致命。

    近卫昭雪说:“从上海的码头看,如今航行在长江这条最繁忙的内河航运上的船只,有五成属于英国与法国,三成属于日本。但船只大都从欧洲购买,如果东亚达到欧洲的造船能力,实在不知道会等到什么时候。”

    她肯定不知道再过一百年,全世界所有的船几乎都是中日韩三国造的。

    但她的话也提醒李谕在实业协会中帮助更多民营的航运公司赶紧发展起来。

    一战时期,英法的航运公司将腾出来不小的市场,不能让日本人都捡了去。

    小日本一直很重视长江流域的航运业,早在1887年左右日本参谋部拟定的《征讨清国策》中,就有占领长江流域的计划,但一直未能得逞。

    人心不足蛇吞象真的太契合现在小日本的嘴脸。

    离开饭店后,李谕在实业协会召集来了虞洽卿等专门做航运的商人,一起研究今后的商业规划。

    虞洽卿的商业嗅觉贼好,立刻表示要在长江流域加大投资。

    李谕晓得虞洽卿会在其中捞到极大好处,毕竟现在还是民族企业,要一致对付小日本,所以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只是李谕无法在航运业上助力太多,因为这个产业比较难壮大,太依赖一国整体的工业实力。

    即便最鼎盛的时期,轮船招商局加上各种民营航运公司,在长江的内河航运市场上总体的占比仍不到三分之一。

    大头握在太古、怡和、日清三家外国公司手中。

    其中日清就是日本公司。日本军方和政府都对这家公司蛮重视,与满洲的满铁公司一样,属于战略级企业,渗透难度比较大。

    不过虞洽卿、张謇、轮船招商局也不是吃干饭的,要不是后来爆发了战争,情况还不太好说。

    ——

    再回到大同大学时,平海澜已经开始英汉字典的筹备工作,他还从附近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拉来了一个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