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刘玄毕竟势单力孤,若欲与董卓斗,须得兼济天下之力。”

        “也正是天下引颈相望时,唯袁侯你拥渤海之众,虽兵马不足,亦不让于他人先,慷慨相助,此古人之大义!”

        “此本是好事,可行事未免低调。如果不是韩使君这么一闹,日后焉能得天下人尽知?”

        “若天下人不知,又何以收天下人之心?”

        “所以攸才说,韩使君今日之举,实则是在无意间助袁侯成事也,袁侯何故动怒?”

        “额。”

        袁绍被许攸这么一说,不免为之动容。不觉的端直身板,火气已经消去了大半,然而仍有隐忧:“虽然子远说得不无道理,本侯今日之所为实乃欲助善诛恶,然而韩馥使君未必能懂。他若听信谗言,令麹义等围我等于邺城,一旦引发冲突,则为之奈何?”

        袁绍刚刚起事,从渤海带来的兵马本来就不多,韩馥如果硬来,袁绍的确难以应付,故有此顾虑。

        许攸则摇头笑道:“袁侯所行乃为天下,韩使君绝不敢为天下敌。麹义等若来,但好酒好肉相待即可,何须惧哉?”

        袁绍听许攸一说,左右一想想,觉得不无道理。

        以韩馥的胆量,要动手害他只怕不能够。

        且韩馥突然增兵邺城,说是防备,难道不恰恰证明韩馥内心之惶恐之不安吗?

        毕竟,他袁家的威望在那里摆着呢。

        他打着诛讨董卓的旗号,天下各州袁氏门人无不蜂起相应。

        就是移檄关东,关东之士亦望风景从,愿意响应其之号令。

        所以,说害怕的应该是韩馥才对。

        这么一想,袁绍也就释然了。

        同时,袁绍自己很是清楚,刘玄不过微末之士,从他身上得来的那点人心他还真不放在眼里。

        但偏偏,刘玄是第一个敢于公开反抗董卓的人。那么,不管刘玄成功与否,他势必会因为曾经帮助过刘玄,而得到天下义士的首肯。

        那么,对于将来与各路诸侯会盟,争取盟主之位上,势必书写上一笔光辉。

        这,大概就是刘玄对他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