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虽然比晚清的营商环境好一点点,但如果上头没人,还是很难搞。

    李谕的公司就早早拉来了唐绍仪、徐世昌入伙。

    杨度又对范旭东问道:“有没有定下名字,好呈请备案?”

    范旭东说:“就用‘久大’二字,久者,弥远也;大者,广博也,乃长久光大之意。”

    “好极了,”杨度说,“呈报备案的事范兄不用担心,等回到北京,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通过。并且为了保护新生的久大盐业,未来二十年,百里之内都不准他人另办盐厂。所以你已经可以放心考虑股本募集之事了。”

    李谕说:“盐商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别忘了专门招纳法律顾问。”

    范旭东说:“我会记下。但我相信,只要是生产出比肩洋人的精盐,一切不在话下。”

    有杨度出面,久大的第一次资本募集有许多大人物出钱,比如蔡锷、梁启超等。

    久大很快就顺利买下了10多亩地。

    日后久大还会经历多次扩股,将来的股东更有黎元洪、曹锟、梁启超等人。梁启超非常关注,每次都要亲自拿出笔帮着列数计算股本有多少了。

    总之久大的成立有很多背景,不然它很难在旧盐商的围剿之下存活下来。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范旭东本人能力出众,一直秉承着艰苦创业的精神。

    久大初创,根基未固,厂房最早不过一个不起眼的小四合院,只有一对烟囱,在侯德榜加入之前,他既是经理,也是唯一的技师。

    范旭东的办公桌是特制的,比普通书桌长,抽屉下放铺盖,白天在这里办公、做化学实验,夜间铺开铺盖就是床。

    开始的一两年都是这样。

    而且范旭东很坚定地采取了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不再像以前办企业,集资的钱从收款之日起就要付息。这对于一个新企业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当年张謇办大生纱厂就是如此。

    普通的公司或许还能勉强坚持下去,但范旭东的精盐厂不行,因为他需要时间搞研发,不见得一上来就盈利。

    为此,范旭东制定了一个章程:只有获得纯利的年度,公司才进行分红。

    这是个很健康也很现代的管理模式,幸运的是,早期久大的所有人都心甘情愿采纳了范旭东的政策,众志成城,让久大慢慢从无到有,变成了一个庞大企业。

    但不管怎么说,想要冲破旧盐商的围攻以及旧盐政的束缚,久大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对付他们要比攻克技术难关要麻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