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管队们,也有很多觉得王瑾严苛过甚了,总是这样压制着兄弟们,恐怕人心会散。经过一番争论,王瑾总算让步了一点——今后所有死刑都需要李自成复核,不能王瑾一个人做主。
尽管有一些人走了,但大部分人还是喜欢闯营的。李自成和十二个管队与普通士兵穿一样的衣,吃一样的饭,只有伤病员和孩儿队能多吃些好东西。在发布命令的时候,李自成、刘宗敏、李过、王瑾等人的作风都十分严酷,但是在吃饭聊天的时候,他们就像兄长一样,不会像官军将领们那样拿士兵不当人看。乱世之中有这么一个能吃上饭的地方就不易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青涧本地的流民在闯军过境时也有很多来投奔,到离开青涧县境时,闯营的人数已经增加到了一千五百人。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李过捡了一个叫李懋亨的孩子,这个小孩只有五岁,父亲是个童生,去年病死,母亲不久前也失踪了,他的表舅高守义投奔了闯营,就把他也带来了。
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来,李过也是挺大年纪还没有老婆,于是决定收李懋亨为养子,但是这个“懋”字有点复杂,李过现在虽然才认了不到一百个字,但一直以认字自居,要是连儿子的名字都不会写,未免让人笑话。于是,李懋亨的名字就被改成了李来亨。
虽然还有好些王瑾熟悉的人没有出场,但是后来那个席卷半壁江山的闯军的雏形已经有了。让王瑾感到沉重的是,现在军队中有不少人能力很不错,不见得次于谢君友、张能、张礼、张成他们,可是这些人的名字大多在王瑾的记忆中检索不到。
有的人王瑾是知道的,比如说白鸠鹤的远房亲戚白旺、在青涧刚带着十来个饥民入伙的郭君镇等等,而更多的人,王瑾在另一个时空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这些人入伙这么早,又有武艺胆识,却没能成为未来大顺军的高级将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来或者会战死沙场,或者会逃走、叛变,其中大部分人恐怕都没能活到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在中原崛起的时候。
即便是这些王瑾熟悉的人,难道结局就会好吗?
张成会在太行山死于左良玉之手,谢君友死在和孙传庭的战斗中,马世耀被多铎杀害,张洪被南明军队袭击战死,郭君镇在陕西抗清时中流矢身亡……他们在史册之上留下的,也仅仅是一个名字和几句话的记述而已。
王瑾本来已经很习惯这种事了,但是见到李来亨还是引发了他的感慨。谁能想到这个瘦得实在过分,乍一看像地精一样的小孩,便是明朝的最后一位征虏大将军。征虏大将军是明代武将的最高官职,徐达、蓝玉都曾经担任此职,统兵扫北,但到了李来亨担任这个职务的时候,日暮西山的大明朝只剩下西南一隅,李来亨的“征虏”也仅限于在夔东山区中尽忠死节。
算了,不提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顺着青涧河进入延川县境内之后,战斗的痕迹多了起来。王瑾抓了几个本地百姓询问,得知不久前这里有大队流寇过境,不过现在流寇的主力已经去了南边的延长县,延川境内只剩下小股人马活动。
这些流寇似乎是有统一指挥,但是又各行其是。他们的军纪参差不齐,有的吃了饭便走,并不扰民,有的打了土豪还开仓放粮,有的则奸淫掳掠,杀人放火。
有一个百姓说,前不久一个叫“黄巢”的大王打破了塬北村,把抓住的乡勇全都关进一间房里放火烧死,为首的董老爷被用长钉钉在大树上,挣扎了一天才死,全村一半的人都被杀被抓了。
王瑾估计,这个黄巢便是张存孟麾下四队的部将武大定。武大定这个人是明末众多以反复无常著称的将领之一,做过农民军,做过明军,做过清军,一生有八次叛变经历,比有“活吕布”之称的王辅臣还多一次。
先是在李自成失利时跟着他的队长拓养坤一起投降了孙传庭,后来拓养坤想再造反,他便谋杀了拓养坤。孙传庭死后,他投降李自成,又在清军入关后降清。剃发令下达后,他起兵反清,兵败之后被杨展收留,却串通袁韬、李乾德杀害了杨展。再后来投奔孙可望,在孙可望造反时改投李定国,最终在云南沦陷时降清,用他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要不是三藩之乱的时候武大定已经病死了,说不定他还要再多反叛几回。此人忘恩负义,残暴不仁,是个十足的小人,可是却又抗清抗了十几年,让人很是无语。前不久他才从青涧过境,青涧是他的老家,他没有祸害,一到了延川境内,就大开杀戒起来。
田见秀首先提出质疑,如果不沾泥麾下都是这路货色,那闯营还不如自己单干,跟着这种人能成什么气候。不过李自成还是认为,不沾泥麾下七队兵马,每一队下面又有若干股,良莠不齐是难免的,并不是每一支队伍都像武大定这样。
比如说同属于四队的兴世王王光兴,也在几天前路过了青涧县,他就和闯军一样,只向士绅富户勒索钱粮,对穷苦百姓秋毫无犯,这说明张存孟部下还是有真正的英雄好汉的。他本人究竟如何,还是亲眼见见再说。
渡过了青涧河之后,闯军终于遇到了他们起事以来碰上的第一支其他农民军。巧的是,这支队伍的骨干也大多是米脂人,而且首领是李自成和刘宗敏的好朋友。
此人名叫李友,原本是米脂一家大户的短工,与李自成、刘宗敏相识,当时他生活困难,李刘二人帮过他很多次,后来他实在受不了东家虐待,便跑出来当了流寇。现如今,他已经是不沾泥麾下二队长点灯子赵胜的两个副手之一。
这个赵胜也是青涧县人,原本是个穷秀才,借住在一家寺院里,每天熬夜点灯看书。没想到,县里的衙役奉上命所差抓捕流寇,不敢惹真的流寇,于是盯上了赵胜,说他每天晚上点灯是学“黄巢点灯”的故事,打算造反。赵胜听说官府要捉拿自己,一气之下真的造了反,而且以“点灯子”自号。
尽管有一些人走了,但大部分人还是喜欢闯营的。李自成和十二个管队与普通士兵穿一样的衣,吃一样的饭,只有伤病员和孩儿队能多吃些好东西。在发布命令的时候,李自成、刘宗敏、李过、王瑾等人的作风都十分严酷,但是在吃饭聊天的时候,他们就像兄长一样,不会像官军将领们那样拿士兵不当人看。乱世之中有这么一个能吃上饭的地方就不易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青涧本地的流民在闯军过境时也有很多来投奔,到离开青涧县境时,闯营的人数已经增加到了一千五百人。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李过捡了一个叫李懋亨的孩子,这个小孩只有五岁,父亲是个童生,去年病死,母亲不久前也失踪了,他的表舅高守义投奔了闯营,就把他也带来了。
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来,李过也是挺大年纪还没有老婆,于是决定收李懋亨为养子,但是这个“懋”字有点复杂,李过现在虽然才认了不到一百个字,但一直以认字自居,要是连儿子的名字都不会写,未免让人笑话。于是,李懋亨的名字就被改成了李来亨。
虽然还有好些王瑾熟悉的人没有出场,但是后来那个席卷半壁江山的闯军的雏形已经有了。让王瑾感到沉重的是,现在军队中有不少人能力很不错,不见得次于谢君友、张能、张礼、张成他们,可是这些人的名字大多在王瑾的记忆中检索不到。
有的人王瑾是知道的,比如说白鸠鹤的远房亲戚白旺、在青涧刚带着十来个饥民入伙的郭君镇等等,而更多的人,王瑾在另一个时空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这些人入伙这么早,又有武艺胆识,却没能成为未来大顺军的高级将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来或者会战死沙场,或者会逃走、叛变,其中大部分人恐怕都没能活到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在中原崛起的时候。
即便是这些王瑾熟悉的人,难道结局就会好吗?
张成会在太行山死于左良玉之手,谢君友死在和孙传庭的战斗中,马世耀被多铎杀害,张洪被南明军队袭击战死,郭君镇在陕西抗清时中流矢身亡……他们在史册之上留下的,也仅仅是一个名字和几句话的记述而已。
王瑾本来已经很习惯这种事了,但是见到李来亨还是引发了他的感慨。谁能想到这个瘦得实在过分,乍一看像地精一样的小孩,便是明朝的最后一位征虏大将军。征虏大将军是明代武将的最高官职,徐达、蓝玉都曾经担任此职,统兵扫北,但到了李来亨担任这个职务的时候,日暮西山的大明朝只剩下西南一隅,李来亨的“征虏”也仅限于在夔东山区中尽忠死节。
算了,不提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顺着青涧河进入延川县境内之后,战斗的痕迹多了起来。王瑾抓了几个本地百姓询问,得知不久前这里有大队流寇过境,不过现在流寇的主力已经去了南边的延长县,延川境内只剩下小股人马活动。
这些流寇似乎是有统一指挥,但是又各行其是。他们的军纪参差不齐,有的吃了饭便走,并不扰民,有的打了土豪还开仓放粮,有的则奸淫掳掠,杀人放火。
有一个百姓说,前不久一个叫“黄巢”的大王打破了塬北村,把抓住的乡勇全都关进一间房里放火烧死,为首的董老爷被用长钉钉在大树上,挣扎了一天才死,全村一半的人都被杀被抓了。
王瑾估计,这个黄巢便是张存孟麾下四队的部将武大定。武大定这个人是明末众多以反复无常著称的将领之一,做过农民军,做过明军,做过清军,一生有八次叛变经历,比有“活吕布”之称的王辅臣还多一次。
先是在李自成失利时跟着他的队长拓养坤一起投降了孙传庭,后来拓养坤想再造反,他便谋杀了拓养坤。孙传庭死后,他投降李自成,又在清军入关后降清。剃发令下达后,他起兵反清,兵败之后被杨展收留,却串通袁韬、李乾德杀害了杨展。再后来投奔孙可望,在孙可望造反时改投李定国,最终在云南沦陷时降清,用他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要不是三藩之乱的时候武大定已经病死了,说不定他还要再多反叛几回。此人忘恩负义,残暴不仁,是个十足的小人,可是却又抗清抗了十几年,让人很是无语。前不久他才从青涧过境,青涧是他的老家,他没有祸害,一到了延川境内,就大开杀戒起来。
田见秀首先提出质疑,如果不沾泥麾下都是这路货色,那闯营还不如自己单干,跟着这种人能成什么气候。不过李自成还是认为,不沾泥麾下七队兵马,每一队下面又有若干股,良莠不齐是难免的,并不是每一支队伍都像武大定这样。
比如说同属于四队的兴世王王光兴,也在几天前路过了青涧县,他就和闯军一样,只向士绅富户勒索钱粮,对穷苦百姓秋毫无犯,这说明张存孟部下还是有真正的英雄好汉的。他本人究竟如何,还是亲眼见见再说。
渡过了青涧河之后,闯军终于遇到了他们起事以来碰上的第一支其他农民军。巧的是,这支队伍的骨干也大多是米脂人,而且首领是李自成和刘宗敏的好朋友。
此人名叫李友,原本是米脂一家大户的短工,与李自成、刘宗敏相识,当时他生活困难,李刘二人帮过他很多次,后来他实在受不了东家虐待,便跑出来当了流寇。现如今,他已经是不沾泥麾下二队长点灯子赵胜的两个副手之一。
这个赵胜也是青涧县人,原本是个穷秀才,借住在一家寺院里,每天熬夜点灯看书。没想到,县里的衙役奉上命所差抓捕流寇,不敢惹真的流寇,于是盯上了赵胜,说他每天晚上点灯是学“黄巢点灯”的故事,打算造反。赵胜听说官府要捉拿自己,一气之下真的造了反,而且以“点灯子”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