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身的近况遍告其他同岁,以便其他人对《同岁书》进行必要的更新。
又因为同岁之间有意识的结交,互引臂助。
他们双方家族的子弟都会来往密切,乃至到了托妻寄子的地步。
甚至,他们有时候为了同岁的交情,去损害与族人的亲情。
为何?
因为乡人、族人只能在地方,对于有志于仕宦的人来说,帮助不大。
反而这种跨州越郡的同岁关系,更能在官场上获得帮助。
这种帮助有多大呢?
就单列一点,在同年里有个规则,就是如在郡做太守,必会察举同年子弟为孝廉。
拿李乾知道的一例来说吧,他之前听了后真的是艳羡无比。
南阳有个豪族蔡氏。
因为父亲和当时的南阳太守五世公是同年。
此公连续两年举了蔡家两名子弟做了孝廉,后来都做了牧民官。
其中一个叫蔡瓒的甚至才十四岁,就成了孝廉。
而且这人还不任事。
先是外放做地方长,他就以年幼为由,乞留宿卫。
说白了,就是嫌地方苦,没有中央做郎官清闲舒服。
然后这小儿就被弹劾了。
但到底是有关系的,很快就被当时的车骑将军冯绲,征辟入公府。
那会武陵蛮夷作乱,这小儿跟着车骑将军平叛有功,官至下邳相。
但他娘的,这小儿压根就没随军,人在家中高卧,军功就这么到头上了。
又因为同岁之间有意识的结交,互引臂助。
他们双方家族的子弟都会来往密切,乃至到了托妻寄子的地步。
甚至,他们有时候为了同岁的交情,去损害与族人的亲情。
为何?
因为乡人、族人只能在地方,对于有志于仕宦的人来说,帮助不大。
反而这种跨州越郡的同岁关系,更能在官场上获得帮助。
这种帮助有多大呢?
就单列一点,在同年里有个规则,就是如在郡做太守,必会察举同年子弟为孝廉。
拿李乾知道的一例来说吧,他之前听了后真的是艳羡无比。
南阳有个豪族蔡氏。
因为父亲和当时的南阳太守五世公是同年。
此公连续两年举了蔡家两名子弟做了孝廉,后来都做了牧民官。
其中一个叫蔡瓒的甚至才十四岁,就成了孝廉。
而且这人还不任事。
先是外放做地方长,他就以年幼为由,乞留宿卫。
说白了,就是嫌地方苦,没有中央做郎官清闲舒服。
然后这小儿就被弹劾了。
但到底是有关系的,很快就被当时的车骑将军冯绲,征辟入公府。
那会武陵蛮夷作乱,这小儿跟着车骑将军平叛有功,官至下邳相。
但他娘的,这小儿压根就没随军,人在家中高卧,军功就这么到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