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张冲不去的真正原因偏偏不是这个。
他不认同张氏兄弟的政策,在张冲看来,太平道唯一可以与他相知的就是昔日恩师人公将军,但他已经死了。
现在的太平道不过就是为了打天下,但以张角的理念,他的天下和汉家又有何不一样呢?这样的天下对黔首又有何用处呢?
所以张冲不决定去。因为他在荥阳之战后,就下定了决心与太平道做切割,在张冲看来,现在继承人公将军的旗号会在日后有巨大的弊端。因为在当世来说,名的影响,远远超过现代人的理解。
就拿本时空的著名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说,这就显示的名的巨大作用。
曹操自迎立了汉献帝后,直接从袁绍的附庸势力一跃而成代表汉室的中央势力,在政治上获得了绝对的主动权。
但在日后,也就是关于曹操和汉室之间的关系上,却成了曹操势力间巨大的内部矛盾
。在他对外战事中,几次因为许昌的变故而不得不终止了战事。
可以说,在前期他有多吃汉室的红利,在中后期他就有多受这个内耗。
而反观袁绍,他就走了另外一条自主路。
这一条路就是以河北本位,利用河北与关东天然的政治离心力,开府建制。这一条路虽然前期不能撬动汉室资源,但越往后路越走越宽。
现在张冲也打算如此。
对他来说,这一次拒绝张角的「邀请」,就是给治下一个信号,那就是我泰山军从不听什么远方来信,我泰山军就是要走一条自己的路。
虽然后果可能真的如马元义所说的,自己的军心难免要动荡一下。但张冲相信,做了这么久的准备,大多数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于是,张冲对着马元义说了一句诛心的话:
「广宗之变犹在眼前,这人公将军的位置怕也是坐不得的。」
马元义听了这句话,脸色难堪。
最后,马元义还是走了,带着一封张冲给张角的书信走了。
在信中,他提及了两方依然作为攻守同盟的盟友,一同抵抗汉室的压力。但也仅仅是如此了。泰山方已经成了过去,现在是泰山军了。
张冲只能做到这里了,他也不知道这封信和马元义回去到底会怎么说。但即便张角真的翻脸,他张冲又会怕吗?最多给你张角来个「退避三舍」好了。
邯郸城外,泰山军还在不断加固着营盘,他们正打算将城外的临死营盘改建加固为永久式营盘。
他不认同张氏兄弟的政策,在张冲看来,太平道唯一可以与他相知的就是昔日恩师人公将军,但他已经死了。
现在的太平道不过就是为了打天下,但以张角的理念,他的天下和汉家又有何不一样呢?这样的天下对黔首又有何用处呢?
所以张冲不决定去。因为他在荥阳之战后,就下定了决心与太平道做切割,在张冲看来,现在继承人公将军的旗号会在日后有巨大的弊端。因为在当世来说,名的影响,远远超过现代人的理解。
就拿本时空的著名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说,这就显示的名的巨大作用。
曹操自迎立了汉献帝后,直接从袁绍的附庸势力一跃而成代表汉室的中央势力,在政治上获得了绝对的主动权。
但在日后,也就是关于曹操和汉室之间的关系上,却成了曹操势力间巨大的内部矛盾
。在他对外战事中,几次因为许昌的变故而不得不终止了战事。
可以说,在前期他有多吃汉室的红利,在中后期他就有多受这个内耗。
而反观袁绍,他就走了另外一条自主路。
这一条路就是以河北本位,利用河北与关东天然的政治离心力,开府建制。这一条路虽然前期不能撬动汉室资源,但越往后路越走越宽。
现在张冲也打算如此。
对他来说,这一次拒绝张角的「邀请」,就是给治下一个信号,那就是我泰山军从不听什么远方来信,我泰山军就是要走一条自己的路。
虽然后果可能真的如马元义所说的,自己的军心难免要动荡一下。但张冲相信,做了这么久的准备,大多数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于是,张冲对着马元义说了一句诛心的话:
「广宗之变犹在眼前,这人公将军的位置怕也是坐不得的。」
马元义听了这句话,脸色难堪。
最后,马元义还是走了,带着一封张冲给张角的书信走了。
在信中,他提及了两方依然作为攻守同盟的盟友,一同抵抗汉室的压力。但也仅仅是如此了。泰山方已经成了过去,现在是泰山军了。
张冲只能做到这里了,他也不知道这封信和马元义回去到底会怎么说。但即便张角真的翻脸,他张冲又会怕吗?最多给你张角来个「退避三舍」好了。
邯郸城外,泰山军还在不断加固着营盘,他们正打算将城外的临死营盘改建加固为永久式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