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大正十六年落到湖北人陈友谅手里的,那个时候他已经名动天下了,许多汉王的手下都劝他将这为青田先生收归己用。但是陈友谅这个人刚愎自用,没有太把刘基这人放在心上。
刘基一是自诩为大宋忠臣,二是也看这位不像是得天下的料,故意装出一副无所事事只会清谈的书生样子,果然没多久就成功让陈友谅对他不重视到心烦,派去“服侍”他的人越来越少。成功让他趁机跑路了。
不过陈友谅说的一句话,让刘基觉得他还有点水平,“孤若遇到的是宋世祖,自然当倒戈卸甲,以求韩、岳之功;如天幸逢宋太祖,当谋全据大江,进图中原,退则两分天下。”
世祖陛下当然是独一无二不可战胜的,即使是对宋朝当局已经失望的刘基也这么想。
不过当时朝廷已经无力掌握南方,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打的热火朝天,他绕了好久的路才到了浙西,连家都没敢回没回,直接去了好朋友宋濂家里,正巧的是,他俩的老师,前任翰林院学生兼任太常寺卿黄溍。
老师出身不凡,乃是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亲叔黄昉的九世孙,双井黄氏十五世孙。更是著名的原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至二十三岁时,刘基赴大宋京城燕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那时的主考正是黄溍,所以他虽然和宋濂、高则诚不一样是拜在黄溍门下,但依旧可以说是文潜先生的弟子。当时黄溍就对这个青年人极为看重,再三向当时的皇帝宋宪宗和宰相张养浩推荐,称此人是“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认为这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才,必须好好用。
但刘基的不幸在于一代宰辅张养浩因为年老当年就去世,随之被称为“小世祖”的宪宗皇帝也龙驭宾天,老师黄溍受到排挤,不就就辞官归乡。
十年的“泰定之治”如同浮云一般与明君贤臣一起消失,本就已经出了大问题的天下越发混乱起来,土地兼并、流民满地,海商汇集财富甚至超过国库。但刘基那时候还年轻,远没有对那个生他养他的大宋朝失望,一年后他被授官江西高安县县令。在任职期间,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他因为早年学习原学,深信“实践出真知”,经常微服出入乡间,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一县之内都这样无法无天,这天下要是能好就怪了。刘基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上奏朝廷请求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但所谓腐烂肯定不止是只在地方上,当今的朝廷再也没有了张浚胡寅那样的御史中丞,哪怕是李光那样的御史。前来调差的人一开始听说刘基是名门子弟还想拉他下水,可刘基岂会同流合污,最后居然变成了他“欺压良民”,要不是老师替他奔走,说不得还要罢官流放。
年轻的刘基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气,当即辞职回家读书去了。不过后来因为生计问题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大正十二年,宋帝和都省副相张起岩起用他为两浙路制置使,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蒙古出身的枢密副使铁脱脱欲招安方国珍,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但是这个世道金钱比见识更加重要,最终方国珍重赂官府,顺利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基擅威福。刘基一怒之下第二次辞官还里,以表对朝廷腐败昏聩之不满。
为此,他还和好友宋濂通信中写道:“圣君出、名臣现,靖康、建炎一线之隔,两朝君臣相距何止千里?”就差骂燕京城一群昏君佞臣了。
但到目前为止,他还只是打算归隐乡野,如同自己的蒙师处州名士郑复初一样教书著文为生,期待后世说不定再能出一个世祖皇帝呢?
直到他遇上了那个生命中的男人:朱元璋。
那是大正十八年的秋天啊,这个凤阳出身的和尚已经占据了他的家乡,听说了刘基和宋濂的名声,连夜来请,可怜两人都是文化人,体力不行,没跑成功,就被这么“请”到应天去了。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刘基也知道这朱元璋真是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而且主事以来对手下和占领地区的百姓那真是一众反王里的菩萨,因此也高看他一眼,给他出主意,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另外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号来招揽天下民心。但是若要接受他的官职正式和大宋决裂,对不起,我刘基乃是辽阳郡王刘晏之后,世沐国恩,决不可能这么做的。
朱元璋在没有得天下之前,还是很礼贤下士的,好奇道:“宋世祖天下英主,的确值得效忠,但是他死后不过二十年大宋就乱了,难道他的不肖子孙就值得你们效死吗?”
要不是刚刚发生了一件事,他不会这么震撼,他派人去曲阜招降衍圣公本来已经成功了,但秦王韩世忠子孙为山东总兵(后期改制),听说后竟然杀了孔家嫡系二十余人,然后不敌他的明军带全家自焚。
刘基不客气,道:“世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均田地免赋税,一生功绩史书难以计量。而后宣宗武宗都是明君,大王既然走到了今天这一步,难免要把位置传给儿子孙子,难道你能保证后代都是明君,一旦后代失德天下人心向背反了你家社稷,也没关系吗?”
刘基一是自诩为大宋忠臣,二是也看这位不像是得天下的料,故意装出一副无所事事只会清谈的书生样子,果然没多久就成功让陈友谅对他不重视到心烦,派去“服侍”他的人越来越少。成功让他趁机跑路了。
不过陈友谅说的一句话,让刘基觉得他还有点水平,“孤若遇到的是宋世祖,自然当倒戈卸甲,以求韩、岳之功;如天幸逢宋太祖,当谋全据大江,进图中原,退则两分天下。”
世祖陛下当然是独一无二不可战胜的,即使是对宋朝当局已经失望的刘基也这么想。
不过当时朝廷已经无力掌握南方,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打的热火朝天,他绕了好久的路才到了浙西,连家都没敢回没回,直接去了好朋友宋濂家里,正巧的是,他俩的老师,前任翰林院学生兼任太常寺卿黄溍。
老师出身不凡,乃是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亲叔黄昉的九世孙,双井黄氏十五世孙。更是著名的原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至二十三岁时,刘基赴大宋京城燕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那时的主考正是黄溍,所以他虽然和宋濂、高则诚不一样是拜在黄溍门下,但依旧可以说是文潜先生的弟子。当时黄溍就对这个青年人极为看重,再三向当时的皇帝宋宪宗和宰相张养浩推荐,称此人是“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认为这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才,必须好好用。
但刘基的不幸在于一代宰辅张养浩因为年老当年就去世,随之被称为“小世祖”的宪宗皇帝也龙驭宾天,老师黄溍受到排挤,不就就辞官归乡。
十年的“泰定之治”如同浮云一般与明君贤臣一起消失,本就已经出了大问题的天下越发混乱起来,土地兼并、流民满地,海商汇集财富甚至超过国库。但刘基那时候还年轻,远没有对那个生他养他的大宋朝失望,一年后他被授官江西高安县县令。在任职期间,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他因为早年学习原学,深信“实践出真知”,经常微服出入乡间,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一县之内都这样无法无天,这天下要是能好就怪了。刘基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上奏朝廷请求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但所谓腐烂肯定不止是只在地方上,当今的朝廷再也没有了张浚胡寅那样的御史中丞,哪怕是李光那样的御史。前来调差的人一开始听说刘基是名门子弟还想拉他下水,可刘基岂会同流合污,最后居然变成了他“欺压良民”,要不是老师替他奔走,说不得还要罢官流放。
年轻的刘基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气,当即辞职回家读书去了。不过后来因为生计问题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大正十二年,宋帝和都省副相张起岩起用他为两浙路制置使,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蒙古出身的枢密副使铁脱脱欲招安方国珍,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但是这个世道金钱比见识更加重要,最终方国珍重赂官府,顺利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基擅威福。刘基一怒之下第二次辞官还里,以表对朝廷腐败昏聩之不满。
为此,他还和好友宋濂通信中写道:“圣君出、名臣现,靖康、建炎一线之隔,两朝君臣相距何止千里?”就差骂燕京城一群昏君佞臣了。
但到目前为止,他还只是打算归隐乡野,如同自己的蒙师处州名士郑复初一样教书著文为生,期待后世说不定再能出一个世祖皇帝呢?
直到他遇上了那个生命中的男人:朱元璋。
那是大正十八年的秋天啊,这个凤阳出身的和尚已经占据了他的家乡,听说了刘基和宋濂的名声,连夜来请,可怜两人都是文化人,体力不行,没跑成功,就被这么“请”到应天去了。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刘基也知道这朱元璋真是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而且主事以来对手下和占领地区的百姓那真是一众反王里的菩萨,因此也高看他一眼,给他出主意,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另外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号来招揽天下民心。但是若要接受他的官职正式和大宋决裂,对不起,我刘基乃是辽阳郡王刘晏之后,世沐国恩,决不可能这么做的。
朱元璋在没有得天下之前,还是很礼贤下士的,好奇道:“宋世祖天下英主,的确值得效忠,但是他死后不过二十年大宋就乱了,难道他的不肖子孙就值得你们效死吗?”
要不是刚刚发生了一件事,他不会这么震撼,他派人去曲阜招降衍圣公本来已经成功了,但秦王韩世忠子孙为山东总兵(后期改制),听说后竟然杀了孔家嫡系二十余人,然后不敌他的明军带全家自焚。
刘基不客气,道:“世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均田地免赋税,一生功绩史书难以计量。而后宣宗武宗都是明君,大王既然走到了今天这一步,难免要把位置传给儿子孙子,难道你能保证后代都是明君,一旦后代失德天下人心向背反了你家社稷,也没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