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刘易对于那些塞外异族的生活环境及那些异族的生存态度及作风还是挺佩服的。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让他们不得不保持着一种相对顽强的生活态度,他们在那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之下生活,却磨砺出他们那种彪悍的,惧有相当强侵略性的民风。

    而汉人,有时候艰苦朴素是足够了,却太过容易安于现状,大部份的汉人,其思想都过于中庸,在没有面临压迫的时候,就会缺乏一种向上的动力,也只有面临着巨大的艰难之时,才会爆出强大的潜力。

    刘易希望,自己的大汉百姓,在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存态度的同时,也要有一种如当年先秦时期的秦人那般,几乎人人都有着一种以一统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观念,使得人人都惊惧秦人。

    这是一种民族优越感。当然,刘易是想,现在的汉人,在将来某一人,面对任何一个异族人的时候,都具有这种优越感,而绝非如后世的那样,华人面对洋人之时,不自然间便流露出一种崇洋媚外的态度表现,总觉得在洋人面前就低人一等一般。刘易要的,先是广大民众百姓,养成一种自尊自强独立强大的优越感,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会在无形之中散着一种强大的自豪感,让任何一个异族人都不敢在汉人面前放肆,让异族人永远都要保持一种对汉人的尊重敬畏。

    所以,刘易现在,就得要从方方面面着手,先力求治理好整个大汉,再加强加快民智开及管理,尽快展到科技强国的轨道上面来。

    刘易与朝中众臣就许多的问题商议讨论过后,便留给众臣去细化一些事项。他自己又到洛阳有如春笋一般冒起来的许许多多由官府监管却由一些富商土豪出资出力开办的一些学院学府当中去巡视。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刘易知道,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教育事业。

    新汉朝成立十来年了。从开始成立的时候,刘易就特意的加重教育事业的开展开。现在的新汉朝势力范围之内,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由官府开办的学院学府了。并且,经过研究。刘易根据后世的情况,以及唐宋、明清时候的一些科举制度,也制定了一些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教学分级制,以及一些类同于后世高孝或者是唐宋清明时期的科举制度。

    特别是,刘易提倡开展的新式教学方式及教育学科。甚至是教材,都已经慢慢的向后世接近。

    事实上,当年刘易提出来的时候,所遭受到的反对声音还是挺激烈的,当时,就算是在这当世算是相当开明的一些学士,他们也都不能理解刘易所提倡的一些教学方式及教材,主要还是刘易废除了太多太多原来的一些必须教会学子所要学习的一些东西。如四五经等等,这些,基本都是这古人必须所学的籍。却让刘易一句话说废除便废除了。怎能没有反对的声音?

    尤其是,在古时代,基本将一些诗词歌赋等等作为必学必考的重要科目,但刘易也给废除了。这几乎让所有的朝臣以及一些民间的名士都感到不满及费解。

    当时,刘易还真的是花费了不少精力口舌,方能说服那些反对的朝廷,方能够将新式的文化教学方式推行下去。

    在大汉年间,其实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只有察举制,也就是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实际在东汉年间,所谓的以德、以名取人,基本上就是以孝取人。一切都是依靠推举、举荐。也就是在东汉未年三国其间,出现了许多什么的举孝廉。这是由当地名人名士或者是朝廷官员向朝廷举荐为官的一些有德名的孝子为官的制度。

    这样的用人制度,在新汉朝肯定是行不通了,所以,刘易是必须要改变的。同样的,后来的那些科举制度,完全照搬过来。肯定也不行的,不符合现在的社会民情,再后世的那样的教学制度,照搬过来,也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刘易想照搬过来,也不会有人懂得如何去教,文化差异太大了。

    所以,刘易就只能结合实制的情况,先让这个时代的文人在他们现有的学识之下,开始接受后世的一些知识。可以说,在这十来年之间,都是让这些古时的文人接纳后世的一些更先进的知识的时期。

    将来,刘易决定是这样推行教学制度的。

    先,还是要以推广识字率为主,起码得要让所有的大汉百姓,都能够有机会有渠道去读识字吧?而读识字的阶段,在后现代时期,就是小学阶段。

    这古时代的教学,就是所谓的启蒙阶段了。如果再按这古时代的教育方式,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普及广大百姓都能够读识字的。这汉代的启蒙教才,一般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等什么的。要求初学者及儿童,先死记硬背下这些东西。

    但现在,刘易将后世的二十六个字母引入,开始自然是先教会了那些朝中的大文士,再让他们在新汉朝的开设的学府推广,然后,再如后世的那样,将汉字标注上拼音,确定正确的读法。嗯,这些,其实都是刘易从太阳能手机里的百科全抄写出来的,为了抄写出这些东西,还真的花费了刘易不少的时间及精力。实际上,就等于是抄写出了一本新华字典出来了。

    浅入简出,如此便更好的让初学者更全面的学习到读识字的要领。更有利于初学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了,刘易也不可能如后世的那般,完全搬出那些课文来让初学者学习,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解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还以将一些更有利于树立初学者正确的品德品性的一些古代经中的段落抄袭下来,编成教材,让初学者去学习。如三字经当中的一些易读易记还有着比较厚重教育意义的,会继续保留。这就是刘易跟众臣所说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