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军的党委扩大会议上,旅长李勇代表全旅提出要求,要求上级首先把独立旅从拉萨地区分散出去,好为以后更好的工作提供方便条件,理由很充足,但军长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却很难下决心。
独立旅从大西北的一野被划到了二野,一路跋涉风尘仆仆,到了二野后不但没有感觉到兄弟部队的好处还尽可硬骨头啃了,打昌都和围剿类乌齐,加上后来的上千公里的藏区大进军,独立旅都作为二野十八军的头等主力全程使用,这些都让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很是过意不去,现在独立旅又主动申请从拉萨地区分散开,要知道,独立旅早到了二十多天,在这二十多天里,全旅一万多人没黑天没白日的搞建设,总算是有了点规模,现在要把弄好的一切拱手让给别人,就算是独立旅的人不说什么,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也下不了这个狠心。
李勇知道首长在担心什么,站起来提意见的他进一步说明:“军长、政委,气温越来越低,部队分散要赶快,我们独立旅有大量的工兵器材,搞营房建设也要比兄弟部队快一些,我们旅坚决申请从拉萨分散到周边地区,我们是有困难,难道别人就没有吗?还在途中修建公路的五十三和五十四师不是更困难吗?请首长下命令。”
李勇的决心是真的,并不是摆样子给首长看,而且比独立旅更加困难的五十三和五十四师还有一大堆的问题等待他们去解决,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互相小声讨论了一下,最后由谭冠三政委宣布命令:
“为了解决部队的运输补给困难,军党委决定。十八军军直机关和一五四团驻防拉萨。五十三师师直机关和部分直属支队驻防江孜。五十二师机关率领直属炮兵营驻防太昭。一五五团驻防沙丁、桑达、奔滚。独立旅驻防日喀则。”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这里有条美丽的河。”
李勇的脑海里仿佛还记着这么一句歌词,没有想到的是,上级真的会有一天把自己和部队部署到了这里,真所谓世事难料。
开完会的李勇和王成德马上回去向全旅官兵宣布。独立旅今后的驻防地点由拉萨改为日喀则,以后,日喀则就是我们的家了。
这一次宣布命令,独立旅的干部战术们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大家不用问也能明白,拉萨军营就那么大的地方。能让刚刚缓过来的兄弟部队把营房给独立旅倒腾出来吗?答案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就要重新搞建设,而选择一个新家的位置就很重要了,不过,把独立旅部署到日喀则,这个决定确实挺让人意外。
命令既然到了就要立即动身。抓紧赶到驻防地点,早到一天就可以早一天开展工作,日喀则距离西藏首府拉萨二百八十多公里,这还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实际走起来会更长一些,但这都难不倒独立旅的干部战士们,全部机械化行军。虽然道路不好,一天多的时间也就够了。
出发的时候,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以及一五四团的大部分官兵都赶来送行,谭冠三政委对几位独立旅的指挥员说道:“真是难为你们了,刚刚稳定下来就又要出发,还要到一个新区开展工作,到了新区以后有什么困难经常和军里联系,咱们一起来想办法。”
张国华军长的嘱托就直接的多了:“有困难也要让部队扎下根去,不但要发展地方经济还要巩固边防,看好国境线。守卫好家门。”
李勇知道,驻防日喀则是对自己和独立旅一个新的挑战,日喀则不比以前独立旅所驻防或者占领的城市,因为它的辖区有一千几百公里的边境线,分别与尼泊尔和不丹接壤。是一个边防地区,看好国门是自己和部队应尽的义务,不过,李勇可是信心十足的,五零年的尼泊尔和不丹的国防军能有多大本事!!凭借独立旅的强悍战斗力,压制他们应该没有问题,加上在独立旅身后策应的十八军,嘿嘿,等咱们独立旅到了日喀则就不只是看好国门那么简单了。
开拨了,在拉萨住了二十几天的独立旅开拔了,把刚建好的营房恋恋不舍的交了出去,全旅出发,又象以前那样,独立旅把工兵连摆在最前面为部队开路,连长小成和指导员周大兴接到的命令是,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全旅的坦克和重炮能够顺利通过。
坐在车里的李勇又一次精神恍惚了,在他的记忆里,十八军的入藏部队进入日喀则是在五一年,具体几月份记不清了,反正不是五零年,而自己和独立旅这么一支在我军历史上多出来的部队却让这个日期提前了好几个月。
日喀则离拉萨将近三百公里,这是一个我军在历史还从未到过的城市,是一块处女地,一但到了那里,离开主力十八军和野战军以及西南军区党委就越来越远了,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环境下,离开拉萨几百公里的日喀则就等于是一个世外桃源,不过,也可以换个叫法——被隔绝的孤岛。
等待独立旅今后的命运是什么?是暂时的去进驻这做等待开发的城市(或者叫人口聚居区),还是永远留在这里巩固边防?这已经超出李勇的预期,也和他前世的记忆完全不相干,所以,一切都是未知数。
紧张的思考和高原缺氧让李勇的脑袋有点昏昏沉沉,后来干脆什么都不想了,先睡上一觉再说。
在昏昏沉沉中独立旅距离日喀则越来越近了。
日喀则,位于西藏西南部,西接啊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和山南地区,南与尼泊尔和不丹两国接壤,是西藏仅次于拉萨的第二大城市,当地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经济也较为活跃。
把独立旅部署到日喀则是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煞费苦心才做出来的决定,也有一点补偿的意思,在比较富庶的地方驻防可以为以后的后勤补给提供便利条件,当时的说法叫便于就食,就直白了就是便于筹集粮食。
独立旅从大西北的一野被划到了二野,一路跋涉风尘仆仆,到了二野后不但没有感觉到兄弟部队的好处还尽可硬骨头啃了,打昌都和围剿类乌齐,加上后来的上千公里的藏区大进军,独立旅都作为二野十八军的头等主力全程使用,这些都让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很是过意不去,现在独立旅又主动申请从拉萨地区分散开,要知道,独立旅早到了二十多天,在这二十多天里,全旅一万多人没黑天没白日的搞建设,总算是有了点规模,现在要把弄好的一切拱手让给别人,就算是独立旅的人不说什么,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也下不了这个狠心。
李勇知道首长在担心什么,站起来提意见的他进一步说明:“军长、政委,气温越来越低,部队分散要赶快,我们独立旅有大量的工兵器材,搞营房建设也要比兄弟部队快一些,我们旅坚决申请从拉萨分散到周边地区,我们是有困难,难道别人就没有吗?还在途中修建公路的五十三和五十四师不是更困难吗?请首长下命令。”
李勇的决心是真的,并不是摆样子给首长看,而且比独立旅更加困难的五十三和五十四师还有一大堆的问题等待他们去解决,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互相小声讨论了一下,最后由谭冠三政委宣布命令:
“为了解决部队的运输补给困难,军党委决定。十八军军直机关和一五四团驻防拉萨。五十三师师直机关和部分直属支队驻防江孜。五十二师机关率领直属炮兵营驻防太昭。一五五团驻防沙丁、桑达、奔滚。独立旅驻防日喀则。”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这里有条美丽的河。”
李勇的脑海里仿佛还记着这么一句歌词,没有想到的是,上级真的会有一天把自己和部队部署到了这里,真所谓世事难料。
开完会的李勇和王成德马上回去向全旅官兵宣布。独立旅今后的驻防地点由拉萨改为日喀则,以后,日喀则就是我们的家了。
这一次宣布命令,独立旅的干部战术们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大家不用问也能明白,拉萨军营就那么大的地方。能让刚刚缓过来的兄弟部队把营房给独立旅倒腾出来吗?答案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就要重新搞建设,而选择一个新家的位置就很重要了,不过,把独立旅部署到日喀则,这个决定确实挺让人意外。
命令既然到了就要立即动身。抓紧赶到驻防地点,早到一天就可以早一天开展工作,日喀则距离西藏首府拉萨二百八十多公里,这还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实际走起来会更长一些,但这都难不倒独立旅的干部战士们,全部机械化行军。虽然道路不好,一天多的时间也就够了。
出发的时候,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以及一五四团的大部分官兵都赶来送行,谭冠三政委对几位独立旅的指挥员说道:“真是难为你们了,刚刚稳定下来就又要出发,还要到一个新区开展工作,到了新区以后有什么困难经常和军里联系,咱们一起来想办法。”
张国华军长的嘱托就直接的多了:“有困难也要让部队扎下根去,不但要发展地方经济还要巩固边防,看好国境线。守卫好家门。”
李勇知道,驻防日喀则是对自己和独立旅一个新的挑战,日喀则不比以前独立旅所驻防或者占领的城市,因为它的辖区有一千几百公里的边境线,分别与尼泊尔和不丹接壤。是一个边防地区,看好国门是自己和部队应尽的义务,不过,李勇可是信心十足的,五零年的尼泊尔和不丹的国防军能有多大本事!!凭借独立旅的强悍战斗力,压制他们应该没有问题,加上在独立旅身后策应的十八军,嘿嘿,等咱们独立旅到了日喀则就不只是看好国门那么简单了。
开拨了,在拉萨住了二十几天的独立旅开拔了,把刚建好的营房恋恋不舍的交了出去,全旅出发,又象以前那样,独立旅把工兵连摆在最前面为部队开路,连长小成和指导员周大兴接到的命令是,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全旅的坦克和重炮能够顺利通过。
坐在车里的李勇又一次精神恍惚了,在他的记忆里,十八军的入藏部队进入日喀则是在五一年,具体几月份记不清了,反正不是五零年,而自己和独立旅这么一支在我军历史上多出来的部队却让这个日期提前了好几个月。
日喀则离拉萨将近三百公里,这是一个我军在历史还从未到过的城市,是一块处女地,一但到了那里,离开主力十八军和野战军以及西南军区党委就越来越远了,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环境下,离开拉萨几百公里的日喀则就等于是一个世外桃源,不过,也可以换个叫法——被隔绝的孤岛。
等待独立旅今后的命运是什么?是暂时的去进驻这做等待开发的城市(或者叫人口聚居区),还是永远留在这里巩固边防?这已经超出李勇的预期,也和他前世的记忆完全不相干,所以,一切都是未知数。
紧张的思考和高原缺氧让李勇的脑袋有点昏昏沉沉,后来干脆什么都不想了,先睡上一觉再说。
在昏昏沉沉中独立旅距离日喀则越来越近了。
日喀则,位于西藏西南部,西接啊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和山南地区,南与尼泊尔和不丹两国接壤,是西藏仅次于拉萨的第二大城市,当地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经济也较为活跃。
把独立旅部署到日喀则是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煞费苦心才做出来的决定,也有一点补偿的意思,在比较富庶的地方驻防可以为以后的后勤补给提供便利条件,当时的说法叫便于就食,就直白了就是便于筹集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