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一堆破烂(1/3)
第135章一堆破烂
玻璃在我国古代又叫琉璃,就是沙师弟失手打碎的那个。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
最早出现在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中。
我国玻璃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格上镶嵌的玻璃就是中国早期本土玻璃制品的代表。
虽然我国本土很早便出现了制作玻璃的技艺,可当时的玻璃与现代玻璃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古代西方的玻璃,由于矿物和石英砂的品质,其成分都是钠钙玻璃,这种玻璃更接近现代玻璃。
而此时中国的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手感沉重,做不到无色,且容易破碎,怕冷热冲击,而且不适合盛装食物,完全比不上陶瓷。
因此玻璃发展速度一直很慢,再加上宋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玻璃的普及。
而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也不重视玻璃技艺。
导致这一时期,玻璃业相对停滞,现存玻璃器不多,且多为西域传入产品。
玻璃烧制技艺甚至曾经一度断了传承。
如今明朝初年,琉璃的烧制技艺同样是保密的,几乎是皇家专利。
琉璃制品也只是赏赐给皇室宗亲、勋贵大臣价值堪比黄金的奢侈品。
为了接下来的玻璃烧制做准备,杨宪在扬州又开设了新的工坊,很多东西都要提前准备,因为杨宪要做的不是从系统兑换一些成品玻璃,而是要让这项技术彻底在这片土地扎根。
杨宪的动静,自然也引来了朱标的注意。
毕竟杨宪的每一次发明,对于大明而言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会如此关心并不奇怪。
一番打听后,朱标露出疑惑的神情,开口道:“杨卿,你这是打算烧制琉璃?”
杨宪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开口道:“我准备烧制的叫做玻璃,与殿下认为的琉璃,并不完全相同。”
杨宪只是随口的一句话,朱标却实将其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