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行礼告退,刘玄也起身走向后宫。双脚刚刚跨过右角门儿的门坎儿,他脸上的笑容,就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手按剑柄,咬牙切齿地朝亲信吩咐,“去,给朕叫尚书令,成国上公,还有大司马前往书房议事!”

    “遵命!”身旁一个太监应了一声,疾步离去。片刻之后,尚书令谢躬,成国上公王匡,以及大司马朱鲔,带着满脸的困惑,悄悄来到了御书房。

    才是下午未时,御书房却关闭了所有门窗。只见大汉更始皇帝刘玄,斜倚书案后的一张绣榻上,因酒色过度而致使惨白面孔,被烛火照得忽明忽暗。

    “刘縯小儿,真是得意忘形!”不待三人上前见礼,刘玄的身体猛然坐直,重重一拳砸在书案上,将奏折、毛笔、刻刀等物,震得四下乱跳。

    “啊?”虽然跟刘玄势同水火,定国上公王匡,依旧被刘玄的举动吓了一跳。本能地后退半步,眉头迅速骤了个紧紧。

    其实刘縯今天在朝堂上的表现,可算得上是十分恭谨克制,跟“得意忘形”四个字根本扯不上任何关系。刘玄却这样说他,足见对他的忌惮,已经到了“疑邻偷斧”的地步。无论其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会被认为保藏祸心。

    “陛下。”正当王匡犹豫着自己究竟该如何应对的时候,大司马朱鲔的身体已经躬了下去,“刘秀如今又打下颍川,不日将围困洛阳。他们兄弟的气焰,肯定会越来越嚣张。陛下为了大汉长远计,理应有所准备,免得有人贪心不足,做出人神共愤的事情来!”

    “大司马言之有理,陛下应早做准备,避免昔日’田氏代齐’之事重现。”谢躬上前半步,紧跟着大声补充,“臣敢断言,如果任由他们兄弟继续博取声望,即便他们两个对大汉无异心,江山社稷也岌岌可危!!”(注1:田氏代齐,春秋时齐国田氏功高,声望隆,最后赶走齐王,自己做了齐国的王)

    “田氏代齐,他们也配?!”刘玄心中的不满,彻底被点燃,惨白的脸色,迅速泛起病态的潮红,“朕才是高祖嫡系血脉,受命于天,刘縯,刘秀,他们两个旁支子弟,算是什么东西!”

    他越说越怒,猛然伸手一挥,竟将桌子上的天子印信扫落于地。“啪”的一声,摔了个四分五裂。

    夏至刚过,御书房内,却忽然冷若寒冬。有股又湿又浓的水汽,弥漫而起,仿佛要把在场所有人吞噬。地上玉印碎片,则在烛光的照耀下,像坟地里的鬼火般,跳跃不定。

    “陛下息怒。”王匡、谢躬和朱鲔三人,一同躬身。

    门外太监听到动静,急忙推门进来察验究竟。一道刺眼的阳光随之射入,晃的刘玄眼睛生疼。“滚出去!”他大声怒喝,抓起一只刻刀,朝着门口狠狠砸出。

    “啊!”好心的太监被刻刀砸了个头破血流,却不敢喊冤。手捂着脑袋,踉跄后退。门再度被关紧,黑暗和潮湿,再次统治整个房间。

    “陛下息怒。”谢躬又向前走了半步,大声安慰,“田氏代齐之谋,虽然阴险。却并非无招可破。只要陛下能早做决断,微臣必将……”

    “成国上公。”刘玄摆了摆手,迅速将目光转向王匡,“朕欲封安国公为南阳郡王,坐镇襄阳,你意下如何?”

    “陛下可是准备要安国公领兵南下,收复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王匡又是微微一愣,故意装作不懂刘玄的意思,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当然不是,若是我军能攻克长安,荆南四郡传檄可定,何必劳烦安国公亲自领兵去走一遭!”尚书令谢躬根本不想跟他逃避的机会,转过头,代替刘玄大声回应。

    “这……”王匡眉头紧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若是换做两个月之前,昆阳大战没有结束,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刘玄以明升暗降的手法,将刘縯赶出朝堂。然后再剪其羽翼,徐徐图之。而现在,刘玄刚刚借王凤在昆阳大战中试图投降的传闻,狠狠消弱了他的势力,转过头,又想取得他的支持,共同去对付刘縯,未免过于一厢情愿。

    “安国上公若有异议,不妨直接说出来!”刘玄非常敏锐地猜到了王匡的想法,笑了笑,低声催促,“朕只求我大汉不要祸起萧墙,所以,安国上公有任何话,都可以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