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明朝开始内斗的时候,刘元昭正在率领东部军团进入李氏王国的领地,他是大明的死忠小弟,被满清几次打压才降服。

    要是有明军从海上支援的话,李氏王朝就不会被满清征服,就可以继续威胁满清老家的安全。

    现在满清已经灭亡,李氏王国依旧没能与大明搭上关系,现在他们面临的是刘元昭。他也需要征服这个国家,毕竟,李氏王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李氏王国现在的国王是李倧,朝鲜王朝第16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号松窗,乳名天胤。

    本贯全州,生于海州,是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朝鲜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

    李倧初封绫阳君,天启三年(1623年)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

    天启五年(1625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内部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外部则处于明亡清兴的东亚剧变期,朝鲜遭遇后金(清)的威胁与侵略,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

    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1637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

    顺治六年(1649年),李倧薨逝,庙号仁祖(初定为烈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赐谥庄穆,朝鲜内部不使用),葬于长陵。

    朝鲜王朝时期,出于为尊者讳的因素,加上后世的朝鲜君主皆出自仁祖一系,所以当时对仁祖只能采取正面评价,其庙号为“祖”本身就是一种高度评价的盖棺论定。

    而在现代的朝鲜半岛,对仁祖则普遍倾向负面评价。采取阶级史观的北朝鲜自不待言,韩国也是普遍否定仁祖。

    仁祖的三田渡之降不仅依然被视为国耻,仁祖本人更被认为要对此负最大责任,光凭这一点就为以民族主义为政治正确的当代韩国所不容。

    对仁祖的否定评价还与对另外两个人的评价上升直接挂钩,那就是光海君和昭显世子。

    韩国的主流观点是光海君采取灵活卓越的外交政策,可以使朝鲜免受后金(清)入侵,而仁祖则囿于仁祖反正的大义名分而陷入对明义理的局限中,故无法像光海君那样发挥灵活卓越的外交政策,导致朝鲜蒙受后金(清)入侵的劫难。

    此后昭显世子在清朝接触了西方先进文物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使朝鲜出现了提前近代化的可能性,仁祖则被考证出是害死昭显世子的幕后真凶,进而扼杀朝鲜近代化的萌芽的账也被算在仁祖头上。

    仁祖在两次胡乱时逃跑、降服及害死昭显世子夫妇使他在当代韩国被视为执着权力、刻薄无情、罔顾百姓的昏君。

    如此一来,仁祖成为朝鲜王朝27代君主乃至朝鲜半岛历史的君主中形象最差的一位。

    只有极少数学者(如吴恒宁)对仁祖以肯定评价为主,认为他只是遭遇了一些不幸的历史条件而失败了。

    现在的这位李倧,早已经没了斗志,对内正是镇压的时候,两次满清入侵已经让他的声望和威严被扫落谷底了。

    李倧在听闻华夏三万大军进入朝鲜后,第一时间就派出了使者前去华夏军商谈投降的条件,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臣子们的耳里。

    不管是朝堂里的执政党还是在野派都希望回归大明这边,对于国王的私自行动很是不满。不过朝堂之中也有人在首鼠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