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松平桓雄的脸色终于难看起来。想起了英国人,松平桓雄不能不能恼火。
早在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了军事同盟。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五世)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
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
面对正在紧锣密鼓开始的定额贸易协议,英国根本不管缔结了同盟的日本到底什么心情。不管日本政府怎么哀求,英国都明里暗里表示这个协议暂时不对日本开放。等到英国签署了这个协议之后,再考虑日本以何等方式参与到这个协议里面来。
英国人想吃独食的态度再明显不过,人民党与北洋政府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英国人吃这个独食。就现在的局面来看,极有可能是由英国银行来提供这笔定额贸易协议的金融支持。对列强来说,英国人成了发包人,牢牢掌握住了主动权。德国人这次跳这么欢,目的就是想在其中多分一块。英国或许不太能遏制德国的轻举妄动,却能够扼制日本的躁动。
日本自然不敢名面上与英国抢夺利益,那么就只有背地里面下手。英国是非常现实的国家,一旦局面发生如此大变,英国人也会立刻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布局。在这点上,日本方面有绝对的信心。
汪精卫现在远没有到反思日本方面的话是否可信的程度,他的胸口里面仿佛燃烧着一股火焰。同盟会那么多同志的热血,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的辛苦,现在居然完全成了人民党与北洋的垫脚石。这个事实令汪精卫根本无法冷静下来。
七亿五千万两白银!这个数字突然就冒了出来。怪不得人民党与袁世凯能够达成妥协,在这样一笔天文数字面前,两家能不妥协么?庚子赔款本金也不过四亿五千万两,人民党与北洋每一年的定额贸易就远远超过了庚子赔款本金的总额。
凭什么人民党与北洋就能坐享这么巨大的利益,最先起来倡导革命的同盟会却成了微不足道的存在?作为革命元勋的孙中山先生,现在居然成了没有国籍的人,从法律角度上,孙中山已经失去了一切。操纵这法律则是北洋与人民党,北洋与同盟会的矛盾源远流长,汪精卫倒也不在乎。而人民党背后下黑手,则是汪精卫绝对不能接受的。
随着思维的展开,汪精卫胸中的激动已经转换成了极为深刻的恨意。他的手掌缓缓开阖,像是要凭空捏住什么人的咽喉一般。
同盟会的平津总部现在设在柳条胡同的一间小巷子里头,这是很普通的民房。屋里面有七八个青年,一见到汪精卫回来,他们就迎了上来,“兆明,你回来了!这次谈的如何?”
看到同志们,汪精卫心里面一酸。曾经有着上百同志的同盟会平津分会现在骨干也就剩了这么七八个人。原本同盟会的基础是“维新派”,维新派们的态度是维新。至于维新的结果是“民国”还是“君主立宪”,或者是“宪政”,追求立宪的人数倒是一度占有了大部分比例。孙中山先生经过艰苦卓绝的宣传与鼓动,好不容易把维新派的目标定在“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路线上。
满清覆灭之后,大部分骨干都觉得自己尽到了责任。不少忠于满清的官员不愿意在袁世凯手下干,袁世凯也要更换新人。在袁世凯手下能当官,很多曾经的骨干就转换门厅投奔了袁世凯政府。
现在再想起松平桓雄提到的袁世凯与陈克之间的密约,汪精卫更确定自己绝对没有被骗。看着热情的同志们,汪精卫怒从心头起,他把今天听到的所有内容,按照“一切都是陈克与袁世凯的阴谋”为主线给这些同志们讲了一遍。
年轻同志们血气方刚,听到一半就有人气的起身大骂,“原来陈克这个家伙打一开始就是想利用咱们同盟会来着!”
悲愤的声音后面跟上了啜泣,青年情急之下已经流出泪来。“安庆的时候,人民党让咱们同盟会给他顶缸,最后安庆的同志们全军覆没。现在看,陈克那绝对是故意的。”
已经有人开始用日本方面没有讲述过的“事实”来证明汪精卫的思路了。
其实这话并不对,当时已经加入了同盟会的岳王会当时是自己强烈要求占据安庆的。陈克当然知道岳王会的下场,他没有警告岳王会。必须说明的是,即便是陈克警告了,岳王会也绝对不会接受陈克的建议。
这些青年当然不会如此冷静的分析问题,终于给同盟会眼前的窘境找到了罪魁祸首,同盟会平津分部的青年此时都沉浸在自怜自艾的情绪里头。
“兆明,我们眼下该怎么办?”有人带着哭腔问道。
“先别急,”汪精卫比较冷静的说道,同志们的激动某种意义上替汪精卫散发了一部分激动的情绪,让他能够比较冷静的面对眼前的事情,“我这几天还会去日本公使馆拜会,你们帮我去打听几件事。一定要打听到。”
早在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了军事同盟。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五世)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
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
面对正在紧锣密鼓开始的定额贸易协议,英国根本不管缔结了同盟的日本到底什么心情。不管日本政府怎么哀求,英国都明里暗里表示这个协议暂时不对日本开放。等到英国签署了这个协议之后,再考虑日本以何等方式参与到这个协议里面来。
英国人想吃独食的态度再明显不过,人民党与北洋政府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英国人吃这个独食。就现在的局面来看,极有可能是由英国银行来提供这笔定额贸易协议的金融支持。对列强来说,英国人成了发包人,牢牢掌握住了主动权。德国人这次跳这么欢,目的就是想在其中多分一块。英国或许不太能遏制德国的轻举妄动,却能够扼制日本的躁动。
日本自然不敢名面上与英国抢夺利益,那么就只有背地里面下手。英国是非常现实的国家,一旦局面发生如此大变,英国人也会立刻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布局。在这点上,日本方面有绝对的信心。
汪精卫现在远没有到反思日本方面的话是否可信的程度,他的胸口里面仿佛燃烧着一股火焰。同盟会那么多同志的热血,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的辛苦,现在居然完全成了人民党与北洋的垫脚石。这个事实令汪精卫根本无法冷静下来。
七亿五千万两白银!这个数字突然就冒了出来。怪不得人民党与袁世凯能够达成妥协,在这样一笔天文数字面前,两家能不妥协么?庚子赔款本金也不过四亿五千万两,人民党与北洋每一年的定额贸易就远远超过了庚子赔款本金的总额。
凭什么人民党与北洋就能坐享这么巨大的利益,最先起来倡导革命的同盟会却成了微不足道的存在?作为革命元勋的孙中山先生,现在居然成了没有国籍的人,从法律角度上,孙中山已经失去了一切。操纵这法律则是北洋与人民党,北洋与同盟会的矛盾源远流长,汪精卫倒也不在乎。而人民党背后下黑手,则是汪精卫绝对不能接受的。
随着思维的展开,汪精卫胸中的激动已经转换成了极为深刻的恨意。他的手掌缓缓开阖,像是要凭空捏住什么人的咽喉一般。
同盟会的平津总部现在设在柳条胡同的一间小巷子里头,这是很普通的民房。屋里面有七八个青年,一见到汪精卫回来,他们就迎了上来,“兆明,你回来了!这次谈的如何?”
看到同志们,汪精卫心里面一酸。曾经有着上百同志的同盟会平津分会现在骨干也就剩了这么七八个人。原本同盟会的基础是“维新派”,维新派们的态度是维新。至于维新的结果是“民国”还是“君主立宪”,或者是“宪政”,追求立宪的人数倒是一度占有了大部分比例。孙中山先生经过艰苦卓绝的宣传与鼓动,好不容易把维新派的目标定在“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路线上。
满清覆灭之后,大部分骨干都觉得自己尽到了责任。不少忠于满清的官员不愿意在袁世凯手下干,袁世凯也要更换新人。在袁世凯手下能当官,很多曾经的骨干就转换门厅投奔了袁世凯政府。
现在再想起松平桓雄提到的袁世凯与陈克之间的密约,汪精卫更确定自己绝对没有被骗。看着热情的同志们,汪精卫怒从心头起,他把今天听到的所有内容,按照“一切都是陈克与袁世凯的阴谋”为主线给这些同志们讲了一遍。
年轻同志们血气方刚,听到一半就有人气的起身大骂,“原来陈克这个家伙打一开始就是想利用咱们同盟会来着!”
悲愤的声音后面跟上了啜泣,青年情急之下已经流出泪来。“安庆的时候,人民党让咱们同盟会给他顶缸,最后安庆的同志们全军覆没。现在看,陈克那绝对是故意的。”
已经有人开始用日本方面没有讲述过的“事实”来证明汪精卫的思路了。
其实这话并不对,当时已经加入了同盟会的岳王会当时是自己强烈要求占据安庆的。陈克当然知道岳王会的下场,他没有警告岳王会。必须说明的是,即便是陈克警告了,岳王会也绝对不会接受陈克的建议。
这些青年当然不会如此冷静的分析问题,终于给同盟会眼前的窘境找到了罪魁祸首,同盟会平津分部的青年此时都沉浸在自怜自艾的情绪里头。
“兆明,我们眼下该怎么办?”有人带着哭腔问道。
“先别急,”汪精卫比较冷静的说道,同志们的激动某种意义上替汪精卫散发了一部分激动的情绪,让他能够比较冷静的面对眼前的事情,“我这几天还会去日本公使馆拜会,你们帮我去打听几件事。一定要打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