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船舶集团上海造船厂,一队胸口挂着“参观”牌子的参观者排着整齐的队列走进了干船坞。造船厂的工人与工程师瞅了瞅这帮亚洲人的面孔。就已经确定他们是日本人。人民党最讲制度化,参观者的标牌上会贴有表示身份的国旗,日本那一块白布中间一个红色圆形非常好认。中国的工人与工程师们都很奇怪,怎么让日本人跑来参观了?
前来参观的是日本访华代表团中与船舶制造业有关的一部分代表。昭和维新之后,日本这几年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北一辉等昭和维新派们控制军部之后,以日本反封建联盟为基础组建了日本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党,在新一届的政府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北一辉成为了日本首相。随即确立了联合中国共同发展的政策。
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日本首先得到了比较充足的铁矿石供应。钢铁是现代工业的脊梁,日本本国甚至不太缺乏煤炭,有来自中国以及朝鲜的铁矿石,日本钢铁产量急速攀升。从中国购买了大量设备之后,日本的钢铁产量暴增到百万吨以上。
为了平衡贸易,中国从日本购入了不少产品。还向日本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例如在克拉运河工程上,中国就雇佣了十万日本人。这十万日本人上了工地之后,极大的促进了工程的进度。
日本是个人口众多,原材料匮乏,市场更加匮乏的国度。搭上了中国的顺风车之后,在中国有意的贸易倾斜之下,日本猛然间就产销两旺起来。重建的国营企业在这中间成为了扩张最快的经济部分。日本军部曾经吆喝着国家将承担起退役军人的工作,吆喝了许多年之后,由北一辉彻底实践了这个事情。
不管是支持昭和维新还是反对昭和维新,甚至是以前退役而没有得到安置的军人,只要提出申请就能够获得进入国有企业就业的机会。托了日本军官与士兵分离的政策,一直没有机会的士兵们总算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从军就等于就业,仅仅是这么一项政策就收拢了日本士兵阶层的忠诚。
所以在北一辉1938年提出强制土改法案之后,日本地主们也进行了反抗,可是这反抗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者。特别是军队中那帮佃农出身的士兵们坚定的团结这首相兼日本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党主席北一辉周围,而那些中产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年轻军人们更是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他们或者去说服自家人,或者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组织群众,硬是在平原较多的关东地区率先完成了初步土改。
在完成土改的关东地区,北一辉首相按照政策的承诺把农业税一气降到了5成,而且依托国营化工厂,把化肥农药价格也给砍了下来。一度心中惴惴不安的关东地区立刻成了北一辉首相的坚定支持者,成了日本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党的铁票仓。日本的其他地区也随即全面倾向于北一辉。
日本这个国家的人民习惯于服从,北一辉确立了国营企业不能随便开除工人,但是工人必须接受各种培训的政策。这个政策出台之后,日本国营企业的工人们觉得这天空都变得更蓝了。在日本,想开除工人,或者通过克扣工资来刁难工人的事情再普遍不过。企业居然不能随便开除工人,这可是真正的德政。
不仅不开除工人,北一辉甚至接受了陈克的建议,在日本实施了新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终身雇佣”“资历递进”,这些陈克时空日本的企业特点,北一辉在日本国营企业中也开始实施。北一辉甚至实施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国营企业的管理者不是由上层指派,而是公开透明选拔。
国营企业既然现阶段大多数是军人出身的员工,对于这些非常适合日本国情的制度自然颇为适应。而日本的“耻文化”在这个阶段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日本人并不是不知好歹,既然军权财权在握的北一辉首相这样的大人物宣传的政策对劳动者是真正有好处的,日本劳动者也自然愿意服从。
当然,日本人民不太理解,为什么北一辉居然任命了三十多岁的年轻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出任日本国有资产委员会的主席。
除了这些之外,北一辉极度重视中国市场,严令要求日本从中国引进产业规范化,实施同样的度量衡标准。总之,经过这么一番运作,日本私营的“血肉工厂”很快就被国营的“血汗工厂”给打的摇摇欲坠。
两三年之间,曾经动荡到几乎要爆炸的日本社会奇迹般的稳定下来。这倒不是日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有了盼头。甚至连地主的都损失有限,北一辉在财政上搞了一次通货膨胀,却实施了严格的基本生活用品的票据制。地主们先是拿到一堆很快就开始贬值的货币,这些钱却不能用以囤积居奇。倒也是自杀了那么几个地主。当然这种政策的凶残程度与日本剥削阶级对日本普通人民的残暴比较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当然,北一辉毕竟是在中国上过课程,他知道眼下的一切功绩都因为有中国的支持。如果没有中国在金融上对日本提供了信用贷款,北一辉的新政府此时早就彻底破产几十回了。为了能够迅速把日本带上全新的轨道,北一辉每年都向中国派遣商业代表团,一来是商谈中日贸易,二来是向中国学习最新的工业生产标准,以尽快增加向中国的出口。
获得了到中国造船厂参观的机会,也是中日两国之间合作的新高度。原先日本方面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与中国合作。日本的造船业对中国非常有戒心。不管中国海军发展的水平如何,日本方面还是认为中国的造船业比日本落后一些。这次来参观的目的未必是真的想交流,而是想看看中国造船业的庐山真面目。
进了中国的造船厂,日本就发现事情不对头了。中国船坞的布局与日本的大相径庭,作为船舶制造业的行家,日本方面倒也看得出不少门道,但是很明显中国造船业采取的工艺与日本有着极大的区别。
等到日本人看到那一个个船坞使用的巨大龙门吊之后,他们心中的不安更加强烈。龙门吊的设计布局与日本的不同,因为这龙门吊使用的轨道竟然是能够在好些船坞之间来回移动。越过了一道又一道门之后,出现在日本造船专家眼前的造船厂主工地,让所有日本专家都傻了眼。
这年头的船舶建造都是在一个船坞里面造一条船,造的时候船坞就占用。可能几个月,甚至要用几年的时间。日本专家眼前的中国船坞结构与传统的船坞截然不同。非得形容的话,日本采用的传统制造方法是工匠在单独生产,而中国的船舶制造则是生产线的模式。
先是远离海边的分段制造厂成产出分段的船体,分段船体制造完毕后,通过巨大的龙门吊以及其他吊车,将一段段的船体运抵更前的组装车间开始把包括龙骨在内的大件与分段制造的船体组合安装到一起。接着从组装车间的船坞把初步造成的船体送下水开始舾装。
前来参观的是日本访华代表团中与船舶制造业有关的一部分代表。昭和维新之后,日本这几年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北一辉等昭和维新派们控制军部之后,以日本反封建联盟为基础组建了日本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党,在新一届的政府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北一辉成为了日本首相。随即确立了联合中国共同发展的政策。
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日本首先得到了比较充足的铁矿石供应。钢铁是现代工业的脊梁,日本本国甚至不太缺乏煤炭,有来自中国以及朝鲜的铁矿石,日本钢铁产量急速攀升。从中国购买了大量设备之后,日本的钢铁产量暴增到百万吨以上。
为了平衡贸易,中国从日本购入了不少产品。还向日本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例如在克拉运河工程上,中国就雇佣了十万日本人。这十万日本人上了工地之后,极大的促进了工程的进度。
日本是个人口众多,原材料匮乏,市场更加匮乏的国度。搭上了中国的顺风车之后,在中国有意的贸易倾斜之下,日本猛然间就产销两旺起来。重建的国营企业在这中间成为了扩张最快的经济部分。日本军部曾经吆喝着国家将承担起退役军人的工作,吆喝了许多年之后,由北一辉彻底实践了这个事情。
不管是支持昭和维新还是反对昭和维新,甚至是以前退役而没有得到安置的军人,只要提出申请就能够获得进入国有企业就业的机会。托了日本军官与士兵分离的政策,一直没有机会的士兵们总算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从军就等于就业,仅仅是这么一项政策就收拢了日本士兵阶层的忠诚。
所以在北一辉1938年提出强制土改法案之后,日本地主们也进行了反抗,可是这反抗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者。特别是军队中那帮佃农出身的士兵们坚定的团结这首相兼日本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党主席北一辉周围,而那些中产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年轻军人们更是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他们或者去说服自家人,或者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组织群众,硬是在平原较多的关东地区率先完成了初步土改。
在完成土改的关东地区,北一辉首相按照政策的承诺把农业税一气降到了5成,而且依托国营化工厂,把化肥农药价格也给砍了下来。一度心中惴惴不安的关东地区立刻成了北一辉首相的坚定支持者,成了日本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党的铁票仓。日本的其他地区也随即全面倾向于北一辉。
日本这个国家的人民习惯于服从,北一辉确立了国营企业不能随便开除工人,但是工人必须接受各种培训的政策。这个政策出台之后,日本国营企业的工人们觉得这天空都变得更蓝了。在日本,想开除工人,或者通过克扣工资来刁难工人的事情再普遍不过。企业居然不能随便开除工人,这可是真正的德政。
不仅不开除工人,北一辉甚至接受了陈克的建议,在日本实施了新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终身雇佣”“资历递进”,这些陈克时空日本的企业特点,北一辉在日本国营企业中也开始实施。北一辉甚至实施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国营企业的管理者不是由上层指派,而是公开透明选拔。
国营企业既然现阶段大多数是军人出身的员工,对于这些非常适合日本国情的制度自然颇为适应。而日本的“耻文化”在这个阶段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日本人并不是不知好歹,既然军权财权在握的北一辉首相这样的大人物宣传的政策对劳动者是真正有好处的,日本劳动者也自然愿意服从。
当然,日本人民不太理解,为什么北一辉居然任命了三十多岁的年轻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出任日本国有资产委员会的主席。
除了这些之外,北一辉极度重视中国市场,严令要求日本从中国引进产业规范化,实施同样的度量衡标准。总之,经过这么一番运作,日本私营的“血肉工厂”很快就被国营的“血汗工厂”给打的摇摇欲坠。
两三年之间,曾经动荡到几乎要爆炸的日本社会奇迹般的稳定下来。这倒不是日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有了盼头。甚至连地主的都损失有限,北一辉在财政上搞了一次通货膨胀,却实施了严格的基本生活用品的票据制。地主们先是拿到一堆很快就开始贬值的货币,这些钱却不能用以囤积居奇。倒也是自杀了那么几个地主。当然这种政策的凶残程度与日本剥削阶级对日本普通人民的残暴比较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当然,北一辉毕竟是在中国上过课程,他知道眼下的一切功绩都因为有中国的支持。如果没有中国在金融上对日本提供了信用贷款,北一辉的新政府此时早就彻底破产几十回了。为了能够迅速把日本带上全新的轨道,北一辉每年都向中国派遣商业代表团,一来是商谈中日贸易,二来是向中国学习最新的工业生产标准,以尽快增加向中国的出口。
获得了到中国造船厂参观的机会,也是中日两国之间合作的新高度。原先日本方面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与中国合作。日本的造船业对中国非常有戒心。不管中国海军发展的水平如何,日本方面还是认为中国的造船业比日本落后一些。这次来参观的目的未必是真的想交流,而是想看看中国造船业的庐山真面目。
进了中国的造船厂,日本就发现事情不对头了。中国船坞的布局与日本的大相径庭,作为船舶制造业的行家,日本方面倒也看得出不少门道,但是很明显中国造船业采取的工艺与日本有着极大的区别。
等到日本人看到那一个个船坞使用的巨大龙门吊之后,他们心中的不安更加强烈。龙门吊的设计布局与日本的不同,因为这龙门吊使用的轨道竟然是能够在好些船坞之间来回移动。越过了一道又一道门之后,出现在日本造船专家眼前的造船厂主工地,让所有日本专家都傻了眼。
这年头的船舶建造都是在一个船坞里面造一条船,造的时候船坞就占用。可能几个月,甚至要用几年的时间。日本专家眼前的中国船坞结构与传统的船坞截然不同。非得形容的话,日本采用的传统制造方法是工匠在单独生产,而中国的船舶制造则是生产线的模式。
先是远离海边的分段制造厂成产出分段的船体,分段船体制造完毕后,通过巨大的龙门吊以及其他吊车,将一段段的船体运抵更前的组装车间开始把包括龙骨在内的大件与分段制造的船体组合安装到一起。接着从组装车间的船坞把初步造成的船体送下水开始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