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待诏之途入仕的秀才,一旦任官,官秩绝不下二百石。
饶是政经官学的学子,也仅是省却“郡考”,国考还是要参加的,待诏也肯定要待诏的,只是未必会入住公府巷罢了。
家族在长安有车有房,自是无须“挤占公府资源”,朝廷和皇帝陛下皆是鼓励长安的世家子弟“居家待诏”。
当然,该发的生活补助分文不少,实在是公府巷的馆驿有限,尤是每岁腊月,各郡县主官仆射返京述职时,公府属官皆为如何安置烦恼不已。
郡守之类封疆大吏倒还罢了,他们皆在北阙甲第拥有自己的官邸,非是所有家眷皆随任地方。
郡府掾史、县令乃至计曹集曹,拢共不下万人,非是人人都在长安购置有宅邸的,公府更不可能给他们分配官邸,故多半要安置在公府巷暂住。
入得帝都,郡官和县官的名头,真真未必够看。
年节将近,该述职的述职了,该上计的也上计了,待过得正朔大朝,郡县官员便可随上官离京,返归治地,故暂时闲了下来。
公府巷内,常常见得待诏之士登门拜谒郡县官员,官员们亦愿与这些秀才交好,有道是“莫欺少年穷”,将来指不定有人平步青云,后来居上。
同乡、师门、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姻亲,但凡真想攀上关系,总能找着说头。
秀才们未必皆是刻意钻营,之所以登门拜谒者,也有真心求教的,理政治民和为官之道,世家子弟可得长辈悉心教导,寒门士子却没这条件,只能靠自身的勤学好问。
现下得此良机,自是要登门求教,若能结下“忘年交”,将来持续做“笔友”,收获无疑更是不可估量。
两相有意,自是其乐融融。
庄葱奇便是如此,出身梁地,虽说长辈常以“庄子后裔”自居,然家道败落,比寻常百姓家也好不了多少,撑死就算富户,在世家大族眼中何曾有过梁地庄氏?
庄葱奇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人前素来不攀“庄周”,甚么祖上荣光皆是浮云,若真如此,更显后人无能,徒教旁人耻笑,何苦来哉?
发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方是正道;
入书院,过国考,公府待诏,行来艰辛。
现如今,入仕在即,任官可期,他更是努力用功,只求厚植底蕴,将来方可有所建树。
若在往昔,梁地士子多是投靠梁王,现今却是不同,王侯京居令和推恩令已颁布多年,各诸侯国名存实亡,朝廷虽未尽数除国置郡,实则与寻常汉郡毫无差异。
所谓梁国,大汉臣民皆已习惯称为梁郡,饶是拥两郡之地的江都国,更早已分为广陵郡与会稽郡,江都王都名号都改成“贤王”了,哪里还有甚么江都国?
赵王、鲁王、广川王……
饶是政经官学的学子,也仅是省却“郡考”,国考还是要参加的,待诏也肯定要待诏的,只是未必会入住公府巷罢了。
家族在长安有车有房,自是无须“挤占公府资源”,朝廷和皇帝陛下皆是鼓励长安的世家子弟“居家待诏”。
当然,该发的生活补助分文不少,实在是公府巷的馆驿有限,尤是每岁腊月,各郡县主官仆射返京述职时,公府属官皆为如何安置烦恼不已。
郡守之类封疆大吏倒还罢了,他们皆在北阙甲第拥有自己的官邸,非是所有家眷皆随任地方。
郡府掾史、县令乃至计曹集曹,拢共不下万人,非是人人都在长安购置有宅邸的,公府更不可能给他们分配官邸,故多半要安置在公府巷暂住。
入得帝都,郡官和县官的名头,真真未必够看。
年节将近,该述职的述职了,该上计的也上计了,待过得正朔大朝,郡县官员便可随上官离京,返归治地,故暂时闲了下来。
公府巷内,常常见得待诏之士登门拜谒郡县官员,官员们亦愿与这些秀才交好,有道是“莫欺少年穷”,将来指不定有人平步青云,后来居上。
同乡、师门、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姻亲,但凡真想攀上关系,总能找着说头。
秀才们未必皆是刻意钻营,之所以登门拜谒者,也有真心求教的,理政治民和为官之道,世家子弟可得长辈悉心教导,寒门士子却没这条件,只能靠自身的勤学好问。
现下得此良机,自是要登门求教,若能结下“忘年交”,将来持续做“笔友”,收获无疑更是不可估量。
两相有意,自是其乐融融。
庄葱奇便是如此,出身梁地,虽说长辈常以“庄子后裔”自居,然家道败落,比寻常百姓家也好不了多少,撑死就算富户,在世家大族眼中何曾有过梁地庄氏?
庄葱奇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人前素来不攀“庄周”,甚么祖上荣光皆是浮云,若真如此,更显后人无能,徒教旁人耻笑,何苦来哉?
发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方是正道;
入书院,过国考,公府待诏,行来艰辛。
现如今,入仕在即,任官可期,他更是努力用功,只求厚植底蕴,将来方可有所建树。
若在往昔,梁地士子多是投靠梁王,现今却是不同,王侯京居令和推恩令已颁布多年,各诸侯国名存实亡,朝廷虽未尽数除国置郡,实则与寻常汉郡毫无差异。
所谓梁国,大汉臣民皆已习惯称为梁郡,饶是拥两郡之地的江都国,更早已分为广陵郡与会稽郡,江都王都名号都改成“贤王”了,哪里还有甚么江都国?
赵王、鲁王、广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