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罗云观息入道,罗云由此一门深入,成就四禅。与叔父难陀一样,罗云也是在舍卫城,在佛亲自调教下悟道的。佛一向重视禅定教学,要求比丘灭三恶业,修三善业,畏微细罪,此其一;其二,减少欲望和事务;其三,饮食知量,不为饮食起求欲想;其四,净除五盖烦恼,初夜后夜不贪睡眠,精勤思惟;其五,离诸愦闹,身心远离聚会和女人。其六,敷草为座,独住在空闲林中。

    坐禅方法不外乎三调,调身、调心、调息,要求松静自然,身心两方面各部位都不要拿劲儿,要松而不懈。通过三调脱离五盖,为成就初禅做准备。如能离欲断爱,舍诸恶法,除尽忧愁、贪欲、嗔恚、伤害、嫉妒、骄慢心结,还能证果。

    首先是调身。坐禅以双盘坐式为主。将两足都搬到大腿上,左脚背压右大腿,右脚背压左大腿,两小腿如同打个结的,名为结跏趺坐,也叫大坐、全跏趺坐,是佛与比丘的通用坐式。若仅一足放在大腿上则名半跏坐。

    古印度气候炎热,多蛇虫,佛制尼众用半跏坐或累趺坐,以一足跟掩蔽下体,一足压于另一股上。或者随意散盘也可。久坐伤筋,应当配合经行。经行即直行,在一定的直线距离内,不紧不慢地往返行走。

    无学者经行叫散步,有学者经行是修行,如南传将每一步变成分解动作,抬脚、迈脚、落脚、脚着地,都要如实观照不走神儿,也叫“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平时饮食起居也应如此观照,在行动中培养定力,降伏散乱心,做起事来就不会丢三落四,毛手毛脚。此外,也可做一些抻筋活血动作,如劈叉,对于防止聚筋和痔疮有特效。

    入坐后,可先半跏坐或散盘一会,待腿软了再叉足,即不费力且耐久。坐时利用自然坡度,或以软硬适度的织物团成馒头大小,垫在尾闾下,以防身体后倾,不建议垫高整个臀部。其他如头部虚领顶劲,下颏微收,手持沙门定印,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掌平叠掌心向上,置于腹前踝跟处,两拇指尖相抵成一字,与手掌平行,不要悬空支起来,形成○或△状,坐中指尖错开则顺其自然。功中遇到不曾有过的现象,应该进入无为,静观其变,切勿惊慌。

    初坐一二十分钟或半小时,循序渐进。至少早晚两坐立为常课。初坐时腿麻不疼,多是内气不足。疼是内气运行受阻,能忍就忍一忍,待气通过就会舒服。但也不必勉强久坐,到乐坐时自会持久。

    做透时,会在身体潜能或潜意识作用下,自发出现搓脸按摩等收功动作,应听其自然。主动收功时,可以逆顺时针按摩腹部,把气收一收。收功后须静养一会儿,待身心恢复如常了,再作日常活动,以免气散,造成暂时性气虚乏力。

    如来禅法分动静,动中修叫生活禅。静中修即坐禅。经中常说“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就是不论干什么,都要专心在当下一念,不离四念处。

    所以禅定以端身正坐为主,其他方式为辅。而且坐禅以入定为目的,入定以灭想为目的,灭想旨在破除我执我见,觉悟缘起空,达到心解脱慧解脱。

    因为凡夫认为“我思故我在”,所以通过入定止息思想,身也空了心也空了,才可恍然大悟,原来佛说此身此心“缘起于空”,本来无我,真实不虚,从而如实自知,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到此就算证悟成道。

    明理开悟是在入定前的禅思阶段,通过禅思缘起、四谛来完成,悟后起修主要是修定。修定时只须照顾好当下一念,不再追逐幻想过去未来,一呼一吸一举一动都不放过觉照,极力做到一念不起,起念即觉,每一秒都活在当下这口气上,便是静中修定妙法。

    其次是调心。杂念起时不要逃避,要迎念而上顺藤摸瓜,或称其名字寻其来处。比如眼色欲,想看美色,色心一动,马上称念“色色色”,追溯当下色欲的起心动念处,色欲消失,即知心本无念,念逐想生,不是思前即想后,前后都不想了,当下只有呼吸而已。于是继续默观呼吸,数出入息。如果生起想听美声的耳声欲,想闻美味的鼻香欲,想吃美食的舌味欲,想触细滑的身触欲,五欲生五盖或贪嗔痴,也都如此处理。

    入座时要发愿。佛说“所愿必得果,所愿成果,不失本誓;不发誓愿,虽获其福,福不足言也!”或发愿专精思惟,“诸息尽集腹中”,不放逸住,成就四禅;或发愿得四无量心覆护众生;或发愿求证三明六通等理想果证。加上这道“程序”,树立了禅定目标以后,就应“心向彼,尊上彼,倾向彼!”全身心地投入到禅修中来。要像母鸡孵卵,仔鸡自然出生一样,只要随时修好戒定慧,不预计解脱时日,自然会凭愿力得到成就。

    其三是调息。先确定一个意守部位或对象,比如系念鼻头、腹中、眉间,可以任选其一。如系意面前或鼻头,应将注意力收于面孔大小的范围内,具体到垂帘默照鼻头,唇齿轻合,舌尖轻抵上门牙齿根处,细密无间同等同步地,如实观照鼻息长短入出,得初禅会很快。系意眉间有利于开天眼、见内明。童子身火力旺欲念强,如系意小腹容易动欲。所以佛教罗云系意鼻头。

    观呼吸与平常喘气一样,纯任自然,只是多了一个观照而已,不要强行用意或用力。行之久久,自然达到身息心三者调柔。当足三阴经炁随吸气上行,肾炁注入心包经,肝气注入肺经,脾气注入心经,亦即“息从心入”时,思绪会随之骤减而达到念住;“息从心出”即手三阴经随呼气,从胸部突分数股,流向手指时,脏腑内会如熏如蒸,有无比酥绵快乐之感,内息动极则止,便会进入深定。

    观口鼻息只是初步,久之内息发动,须由观外呼吸转入观内息。由“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改为“念于内息系念善学”。观息有成必有内息发动,随内息而观,功夫就进了一步。观照讲究的是细密无间的同步观。如果无视各种触动,一概只管口鼻息,功夫向前进,头脑却在原地踏步,便非如实观。

    由观息引发的触动还有很多,除痛、痒、轻、重、冷、暖、涩、滑等八触外,再如内见光为眼触,内闻音为耳触,气脉动象为身触,反映在头脑中为意触。所有现象都是主观配合客观发生的,都与内气运动有关。禅定苦乐与否都是缘生法,因触有受,触受皆因有我,“无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无我则无所受。破除爱与取,不受一切受才是正受。“若比丘无所受,必得般涅槃!”观息禅法层次很多很深,应如实正观,觉而不迷。避免得少为足、以偏概全。

    罗睺罗闻法后,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在远离聚落的空地上,露地端坐系念面前,断除五盖,修至四禅,自识无数劫中的宿命之事,并以清净天眼,观察众生的思想言行,与日后境遇之间的因果联系。继续用功,思维观察十二因缘每一项的苦集灭道,终于如实知见四圣谛,自知已成阿罗汉。于是起身见佛,头面礼足,站在一面说:“所求已经得到,一切婬怒痴已经除尽!”

    佛把喜讯告诉比丘们:“所有成就阿罗汉者,都无法与罗云相比。过去一切诸佛也有罗云这样的比丘,要说佛子也是罗云比丘,他是我的亲生子,也是佛法中的上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