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所以三位阁老尽管深得陛下信任,但在政事上也就事论事,不以个人喜恶而行。且三位阁老深知大明从土木堡之变后国力凋敝,为扭转此局面,弘治帝和朝中大臣费尽心血,方有了弘治中兴。但同时,三位阁老乃至有意识的朝中大臣都看到了大明存在的弊端仍未解决,特别是税收,税收关系国家运转的稳定,三位阁老也曾苦苦思索收税解决之道,但终未能如愿。如今朱厚照带来后世的经验,如同醍醐灌顶,三位阁老都是久经政务之人,一眼便看出朱厚照的章程极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所以大力支持税制改革。
朱厚照脑海中不断闪过大明的牛人,最后定在刘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明代名臣、诗人。刘大夏天顺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弘治十五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
现在的刘大夏应是广东布政使吧?朱厚照心里默了默,朱厚照对于刘大夏还有一个心结,就是后世中传言的刘大夏把三宝下西洋的所有资料和档案一把火烧掉了,当然,正史野史都没有明确是刘大夏焚毁,只是某些个人传记记载刘大夏焚毁。此事是真是假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仍不断争论。
罢了罢了,朱厚照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任用刘大夏为税部尚书,毕竟刘大夏是明朝名臣,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在正史中好评如潮。“广东布政使刘大夏,此人可任税部尚书”。
听到太子殿下推举刘大夏,刘健三人稍微惊讶,但随后又颌首同意。对于刘大夏,三位阁老极为认同,毕竟是和王恕、李东阳齐名的人物,“那商部呢”?税部尚书的人选确认后,开始讨论商部尚书。
“父皇,三位阁老,照儿刚接触政事,识人不多,商部人选无能为力,还请父皇和三位阁老拟定”。朱厚照也见好就收,不再推举人选。弘治帝和三位阁老则赞赏的看了朱厚照一眼,知进退,识趣,如果朱厚照再推举商部尚书,则让弘治帝和三位阁老都会心存不满,认为朱厚照吃相难看,虽然朱厚照是储君,未来的大明皇帝,弘治帝也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朱厚照可以提拔自己的人,但税制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仅靠朱厚照的力量是无法推行的,更需要朝中各位大臣的鼎力相助方能顺利推行。那就需要给朝中各位大臣盼头,什么盼头呢?就是职位的升迁,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的人升职了,下面的人也能跟着升一级,这就是官场的利益交换和政治妥协。
“三位阁老呢?有何人选”?弘治帝问。
一时之间,刘健三人也不知道推举谁好,这并不是说三人有私心,反而三人都极想推举一个能人担任商部尚书,毕竟三人还想着辅佐弘治帝成就千古名声。
“回陛下,一时之间臣等也不知推举谁好,容臣等回去后商量后再呈报陛下”。
“准,此事尽快,另外春闱在即,三位阁老多费心”。
等刘健三人离开乾清宫后,朱厚照再从袖里掏出一个章程递给弘治帝,弘治帝翻开一看,是朱厚照组建东宫卫队的章程,上面简单列举了人数,最主要是请求弘治帝允准调任陕西督学杨一清。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明代名臣。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杨一清能掌兵权,主要是在陕西履职期间经常考察边疆战事,熟读兵书,治军严明,才华横溢,聪明过人,为官清廉,因此朱厚照趁他没发迹之时拉到身边,以便日后登基时有人可用。
弘治认真看了看,便在章程上署上“可,请内阁拟诏”。
朝廷准备新成立商部和税部的消息很快传遍朝野,朝野震动,拟定的人选税部尚书刘大夏和商部尚书谢迁更是很快被人摸了底细。三位阁老那天回去后商讨半天,无果而终。因为商部新建,事务繁杂,一些老臣年迈已高,无法胜任,最后由弘治帝指明商部尚书暂由谢迁代领。
民间更是欢呼雀跃,朝廷成立商部表示开始重视商业,商人不再是贱户,原来无地可耕的农户转而经商时,不免心中揣揣不安,如今朝廷成立商部,方才放下心来。大部分朝臣还是支持税制改革的,但也有相当部分人却极力反对,这部分人主要是藩王和士绅家族,因为税制里的田税涉及到了他们的利益,就连远在山东曲阜的衍圣公都公开表明税制有违祖制,有伤人和。勋贵家族虽多有良田,但主要是祖上所传,勋贵家族多跟随皇家共同进退,而且简在帝心的英国公、定国公、魏国公等纷纷表态支持皇帝陛下税制改革,所以勋贵当中倒没掀起多大波浪。而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更是在私下承诺未来会在其它方面会多有照顾后,更是大力支持税制改革。
朱厚照看到锦衣卫发回的消息,轻蔑的笑了笑,将手中纸条揉为一团。拟定税制时朱厚照便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因此费尽心思阐述道理方说服弘治帝,皇家产业也一并纳入计税,为的就是防止有心之人拿皇家产业说事。衍圣公之所以迫不及待跳出来,就是因为衍圣公府家族兼并、投献的土地万亩,且衍圣公府家族男丁人数众多,如按照新的税制纳税,每年需纳税计二十万两不止。这就不难理解衍圣公为何登高一呼“税制有违祖制,有伤人和”了。
而弘治帝和三位阁老更是对此作了相应布局,隶属皇帝陛下统领的锦衣卫缇骑四处,纷纷奔向各地。各处军镇更是接到皇帝调兵密令,严防各地哗变。
翌日,大朝日,当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李东阳刚抛出新的税制改革章程时,大臣们就议论纷纷,很快就分为两派,一派以治国为先的支持派,主要由三位阁老的门生为主。一派主要以士绅家族的大臣代表组成的反对派,这些大臣大多数出身士绅家族,家族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土地占据当地十之五六,而家族更是枝繁叶茂,新的税制改革触痛了他们的神经。士绅官员如斗鸡般涨红了脸,纷纷出言驳斥,核心宗旨是新的税制与祖制不符,违反太祖的规定。
而支持派则引经据典,诉说税制改革涉及民生社稷,现今灾难频发,国库空虚,同时为了降低农民的负担,实行新的税制有利于稳定,而祖制并非一成不变,田赋的变动从成祖以来就经常有所变动。最后,新的商部尚书谢迁表示,皇家、勋贵和藩王、士绅同属大明,皇家和勋贵均大力支持税制改革,皇帝陛下更是同意皇家产业一并计税,为何藩王和士绅不同意?难道藩王和士绅比皇家更尊贵吗?还是说士绅家族不肯与国同休?要实行国中之国的政策?
此论一出,反对派终于缄默不语,如再反对势必被扣上大帽子,到时候就是众人推墙,何况谢迁本就是士绅家族出身,家族在浙江名望颇高,现如今他都支持税改,朝廷中的江浙人士并未多加反对,由此可见江浙的士绅已认同税制改革。
在朝中阁老努力支持下,税制改革徐徐开展,定于北直隶保定府试行,先由税部、商部、户部、都察院、锦衣卫组成清丈土地督查组,奔赴保定府,新上任的税部尚书刘大夏更是领巡抚之职坐镇保定府。自此,朱厚照穿越大明后的第一件改革大事在保定府徐徐展开。
朱厚照脑海中不断闪过大明的牛人,最后定在刘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明代名臣、诗人。刘大夏天顺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弘治十五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
现在的刘大夏应是广东布政使吧?朱厚照心里默了默,朱厚照对于刘大夏还有一个心结,就是后世中传言的刘大夏把三宝下西洋的所有资料和档案一把火烧掉了,当然,正史野史都没有明确是刘大夏焚毁,只是某些个人传记记载刘大夏焚毁。此事是真是假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仍不断争论。
罢了罢了,朱厚照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任用刘大夏为税部尚书,毕竟刘大夏是明朝名臣,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在正史中好评如潮。“广东布政使刘大夏,此人可任税部尚书”。
听到太子殿下推举刘大夏,刘健三人稍微惊讶,但随后又颌首同意。对于刘大夏,三位阁老极为认同,毕竟是和王恕、李东阳齐名的人物,“那商部呢”?税部尚书的人选确认后,开始讨论商部尚书。
“父皇,三位阁老,照儿刚接触政事,识人不多,商部人选无能为力,还请父皇和三位阁老拟定”。朱厚照也见好就收,不再推举人选。弘治帝和三位阁老则赞赏的看了朱厚照一眼,知进退,识趣,如果朱厚照再推举商部尚书,则让弘治帝和三位阁老都会心存不满,认为朱厚照吃相难看,虽然朱厚照是储君,未来的大明皇帝,弘治帝也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朱厚照可以提拔自己的人,但税制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仅靠朱厚照的力量是无法推行的,更需要朝中各位大臣的鼎力相助方能顺利推行。那就需要给朝中各位大臣盼头,什么盼头呢?就是职位的升迁,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的人升职了,下面的人也能跟着升一级,这就是官场的利益交换和政治妥协。
“三位阁老呢?有何人选”?弘治帝问。
一时之间,刘健三人也不知道推举谁好,这并不是说三人有私心,反而三人都极想推举一个能人担任商部尚书,毕竟三人还想着辅佐弘治帝成就千古名声。
“回陛下,一时之间臣等也不知推举谁好,容臣等回去后商量后再呈报陛下”。
“准,此事尽快,另外春闱在即,三位阁老多费心”。
等刘健三人离开乾清宫后,朱厚照再从袖里掏出一个章程递给弘治帝,弘治帝翻开一看,是朱厚照组建东宫卫队的章程,上面简单列举了人数,最主要是请求弘治帝允准调任陕西督学杨一清。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明代名臣。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杨一清能掌兵权,主要是在陕西履职期间经常考察边疆战事,熟读兵书,治军严明,才华横溢,聪明过人,为官清廉,因此朱厚照趁他没发迹之时拉到身边,以便日后登基时有人可用。
弘治认真看了看,便在章程上署上“可,请内阁拟诏”。
朝廷准备新成立商部和税部的消息很快传遍朝野,朝野震动,拟定的人选税部尚书刘大夏和商部尚书谢迁更是很快被人摸了底细。三位阁老那天回去后商讨半天,无果而终。因为商部新建,事务繁杂,一些老臣年迈已高,无法胜任,最后由弘治帝指明商部尚书暂由谢迁代领。
民间更是欢呼雀跃,朝廷成立商部表示开始重视商业,商人不再是贱户,原来无地可耕的农户转而经商时,不免心中揣揣不安,如今朝廷成立商部,方才放下心来。大部分朝臣还是支持税制改革的,但也有相当部分人却极力反对,这部分人主要是藩王和士绅家族,因为税制里的田税涉及到了他们的利益,就连远在山东曲阜的衍圣公都公开表明税制有违祖制,有伤人和。勋贵家族虽多有良田,但主要是祖上所传,勋贵家族多跟随皇家共同进退,而且简在帝心的英国公、定国公、魏国公等纷纷表态支持皇帝陛下税制改革,所以勋贵当中倒没掀起多大波浪。而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更是在私下承诺未来会在其它方面会多有照顾后,更是大力支持税制改革。
朱厚照看到锦衣卫发回的消息,轻蔑的笑了笑,将手中纸条揉为一团。拟定税制时朱厚照便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因此费尽心思阐述道理方说服弘治帝,皇家产业也一并纳入计税,为的就是防止有心之人拿皇家产业说事。衍圣公之所以迫不及待跳出来,就是因为衍圣公府家族兼并、投献的土地万亩,且衍圣公府家族男丁人数众多,如按照新的税制纳税,每年需纳税计二十万两不止。这就不难理解衍圣公为何登高一呼“税制有违祖制,有伤人和”了。
而弘治帝和三位阁老更是对此作了相应布局,隶属皇帝陛下统领的锦衣卫缇骑四处,纷纷奔向各地。各处军镇更是接到皇帝调兵密令,严防各地哗变。
翌日,大朝日,当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李东阳刚抛出新的税制改革章程时,大臣们就议论纷纷,很快就分为两派,一派以治国为先的支持派,主要由三位阁老的门生为主。一派主要以士绅家族的大臣代表组成的反对派,这些大臣大多数出身士绅家族,家族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土地占据当地十之五六,而家族更是枝繁叶茂,新的税制改革触痛了他们的神经。士绅官员如斗鸡般涨红了脸,纷纷出言驳斥,核心宗旨是新的税制与祖制不符,违反太祖的规定。
而支持派则引经据典,诉说税制改革涉及民生社稷,现今灾难频发,国库空虚,同时为了降低农民的负担,实行新的税制有利于稳定,而祖制并非一成不变,田赋的变动从成祖以来就经常有所变动。最后,新的商部尚书谢迁表示,皇家、勋贵和藩王、士绅同属大明,皇家和勋贵均大力支持税制改革,皇帝陛下更是同意皇家产业一并计税,为何藩王和士绅不同意?难道藩王和士绅比皇家更尊贵吗?还是说士绅家族不肯与国同休?要实行国中之国的政策?
此论一出,反对派终于缄默不语,如再反对势必被扣上大帽子,到时候就是众人推墙,何况谢迁本就是士绅家族出身,家族在浙江名望颇高,现如今他都支持税改,朝廷中的江浙人士并未多加反对,由此可见江浙的士绅已认同税制改革。
在朝中阁老努力支持下,税制改革徐徐开展,定于北直隶保定府试行,先由税部、商部、户部、都察院、锦衣卫组成清丈土地督查组,奔赴保定府,新上任的税部尚书刘大夏更是领巡抚之职坐镇保定府。自此,朱厚照穿越大明后的第一件改革大事在保定府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