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儿子还算基本清醒,没彻底走火入魔,崔氏才算暗暗松了一口气。

    不过,心中的隐忧让她还是难以松懈,随后悠悠开口道:“瑾儿,难道你以为读了这四书五经、朱子集注,便能写出一篇好的八股文,于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

    “当然不可能”

    何瑾很有自知之明,道:“儿子只希望能考个举人,便有机会走走门路,从‘大挑’中混个一方父母官。”

    “若是侥幸能得个三甲进士,便是最好不过了。至于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这等美事儿,是想都不会去想的。”

    “假如只是这样”崔氏再度叹了一口气,随即用很古怪不愿的口气,道:“那假如为娘告诉你,写八股其实也有终南捷径,你会有何感想?”

    何瑾闻言,顿时双眼一亮。

    但随后,那眼神儿就黯淡了:“娘,你别闹儿子问过师父和韩训导了,想写好一篇八股文,没个十年八年功夫是不行的。而且,自己也苦思了七八天,发现这八股文真的无懈可击。”

    “哼,你的确聪慧伶俐。但总不会狂妄到认为,一人七八天的苦思,能敌得过全天下读书人百年的摸索总结吧?”

    一听这话音儿,何瑾不由狐疑道:“娘,你真有法子?”

    “当然有。”崔氏跟做贼一样靠近何瑾,小声地说道:“瑾儿,你想过没有,八股文无论多苛难繁琐,可终究只是一篇文章。”

    “你现在已经懂了它的格式,只需反复揣摩考官的文风,然后再选择一些词句尖新、中正平和的范文,日诵数篇。待长天日久、勤加练习,便可熟能生巧,下笔如有神。”

    何瑾听得目瞪口呆,但随即便明白过来了:“娘,你的意思是‘吟得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

    “不,八股文比作诗还简单。”崔氏闻言冷笑,道:“作诗必然要有感而发,可八股文一切都以朱子集注为圭臬,一知半解或根本不懂都没关系。”

    “只需脑子里有大量的范文词句积累,到时候移花接木,连缀成文。只要文可对题,格式就绝不会错,文采和内容也有保证。这样的八股文,肯定是可以得高分的。”

    何瑾听后,整个人只觉脑中有一道闪电劈过,立时将无尽的黑暗撕开几道光明:自己这老娘,简直就是嗯,就是及时雨啊!

    虽说这法子投机取巧了些,但绝对够实用。

    毕竟,朱子只给四书做过注,四书加起来也没多少句子,适合出题的更是不到一千句。翻来覆去,万变不离其宗,题目也就那么些个。

    而且最大的好处,便是这样一来,只走脑不走心,自己不用再忍受八股文的思想摧残。扔掉了思想精神包袱,走向了通往功名的终南捷径。

    可惊喜之余,一个大大的疑惑,不由随之涌上了心头:“娘,这等好法子,你是如何知道的?”

    崔氏的目光不由开始躲闪,道:“这,这又算不得什么大秘密。在江西、杭州那些文教兴盛之地,不少官绅乡宦其实都知道。只不过,他们都想着越少人知道越好,各家自然不约而同地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