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笠继续走神,想着其他事情。

    如今是九月底,以“新法”征收建康商税的总税司,正式履行征税职责已有四个多月,这四个月来的征税成绩,最近已经统计出来,并上报。

    四个月征收的商税,以数额计,顶得上过去两年建康所征商税总和。

    粗略预估,实行新税制以后,往后建康税关一年能够征收的商税,顶得上过去至少六年的商税总和。

    这个成绩十分耀眼,让极力支持李笠在建康实施新税制的湘东王等宰辅们脸上有光。

    所以,李笠初步完成了“监税”的任务,做到了正真意义上的“开门红”。

    只要坚持下去,总税司往后会陆续在淮阴、广陵、湓城、夏口、江陵、襄阳等商贾云集之处设立“分署”,朝廷财政增收不是妄想。

    届时,独立于现有行政体系(相对而言)的总税司,就会成为直属朝廷中枢的一棵摇钱树。

    然而收获了好成绩的李笠,却不怎么高兴,因为耀眼成绩的背后,愈发彰显之前的税务漏洞有多大。

    很明显,建康城的“商品流通总量”没有太多变化,总税司这几个月之所以业绩出众,无非是把该收的商税收上来了而已。

    也就是说,这几十年来,每年建康城的“商品流通总量”,其实都是相对稳定的,只不过税务机构过于无能,无法将该收的税收上来。

    几十年下来,因为偷税漏税,朝廷少收了多少商税?

    商税在这个时代,乃至大部分朝代,还不是主税,国家税收的大头是土地税,即依附于土地的户税(田租、户调)、丁税等。

    对于如今的朝廷而言,商税为辅税,不过是添头,结果连“添头”都漏了那么多,可见作为“大头”的主税,漏的只能更多。

    日积月累下来,国库的税收损失是惊人的。

    所以在李笠看来,整个税收体制就像一个超级大漏勺。

    他之前已经意识到国家是个烂摊子,却对能烂到什么程度,没有确切的感受。

    现在有了初步的数据,即便只是一小组数据,也能“管中窥豹”,看出国家有多烂。

    所以,才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x,国家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财政收入,是一个政府维持下去的关键,而税收能力,决定财政收入能否充足。

    税收良好,财政收入高,国家体制运转正常,遇到天灾人祸也不怕:外可以组织军队抵御强敌,内可以赈济灾民,确保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