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为出,即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量出为入,即要花多少钱,就想办法攒够这个数目。

    在现代,月收入三千的人,为了买售价八千的手机,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攒钱,攒够钱再买手机,这可以看作是量入为出。

    第二种,刷信用卡买手机,然后分期慢慢还款,来个“早买早享受”,这可以看作是量出而入的一种方式。

    把个人换成王朝,同理。

    西汉时记录先秦礼制的《礼记·王制》有“用地小大,视年之丰秏。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内容。

    所以,自先秦以来到现在(南北朝),历代朝廷的财政管理,大体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

    量入为出,关键在“入”。

    在农业社会,无论朝廷税收还是家庭收入,都受到农业产出季节性和数量的限制。

    收入成为硬约束,量入为出是逻辑的必然,也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反映。

    同时,在封建王朝体制下,“事无巨细皆决于上”,官府的职能边界难以有效界定,财政支出的数额也就难以合理限定。

    只能通过收入水平来制约。

    但实际上,当朝廷的开支过大,必然超过正常收入时,财政就会变成量出为入。

    譬如皇帝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以供享乐,于是开支大涨,但又不想慢慢存钱粮,过个几年再动工,于是加大征税、征发劳役的力度,以增加收入、应付开支。

    所以,量入为出就变成了量出为入。

    梁国的财政管理制度,按说原则是“量入为出”,但因为开支不小,加上币制败坏,所以实际上经常是量出为入。

    朝廷把各类负担转嫁给百姓,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大量编户民出逃,要么依附豪强大户变成依附民,要么变成居无定所的山湖人。

    而巨大的开支,其实许多都未用在实处,财政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个大漏勺。

    即便现在有了乐安大铜矿,若不把大漏勺换了,以确保节流,那么无论开多少源,都不够用。

    所以李笠认为,财政管理制度应该改革了。

    最好能换成类似现代政府的财政预算制度,当然,考虑到时代特点,只能是低配版的财政预算制度。

    这种事得一步步来,所以需要分阶段试行,第一步,就是从自己家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