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防涡阳的府兵,凭借此处营地,可与涡阳互为犄角,抵御来袭的骑兵,确保涡水航道通畅。”

    李笠陪着萧询出了窝棚,在营地里视察,一边走,一边说。

    因为北伐的呼声很大,皇帝想要尽快收复河南的决心也很大,所以,皇帝校阅完两淮各地府兵后,战争很快开始。

    皇帝自然是要御驾亲征,由大将军李笠主持实际军务。

    攻势分三处发动,即东面徐州、中间亳州、西面豫州。

    官军主力为原有的州郡军府兵以及先前的募兵,新编练的两淮府兵为辅助。

    并按行军制度,将三路北伐军编为三位行军总督麾下共十一支行军。

    如今,以徐州军为主的河北道行军,已经渡过黄河,进入河北地区孤军奋战。

    所以,河南地区的战事,由另两位行军总督及其麾下行军都督承担。

    而北伐军主帅(皇帝)所在御营,一如前次青州之役那样,作为后军,距离前线有一定距离,以确保安全。

    然而未必安全。

    萧询听大将军李笠分析,因为此次的战场在一片辽阔的河、淮平原,骑兵有优势的齐军,必然少不了突击战法。

    那就是探得御营所在位置,然后集结大量骑兵,昼夜兼程实行突击。

    齐国不缺马,所以精锐骑兵能够实现“一人三马”,大范围迂回,绕过各地梁军据点,从前线直扑后方,来个长途奔袭。

    那么,当萧询抵达亳州小黄,以此为行辕所在,小黄极易受到齐军的袭击。

    或者,齐军骑兵越过“战线”在北伐各梁军后方活动,袭击运粮队伍、小股军队,甚至劫掠村庄、堡寨,制造恐慌。

    或者,对北伐的各路梁军实行逐个击破。

    毕竟对方骑兵有优势,可以集中兵力先解决一路梁军,然后掉过头,击败其他梁军。

    萧询登上营栅,看着营外一望无际的平原,只觉心中没底。

    一百多年前,刘宋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先后发动了三次北伐,三次北伐主要目标及战场均为宋的河南失土,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冬季黄河结冰,于是河南、河北连成一片,魏军骑兵可以在东西数千里战线上任意一点突破、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