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业回想了一下这个时代的一些叱咤风云人物,特别是扶保‘李唐’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凌烟阁’二十四勋臣,现在所处的状态基本上可分为了两大类:其一是已出仕者,其二则是未出仕者。

    就已出仕者来说:

    且不论已出仕者辅助的是已经即将成为‘明日黄花’的隋庭、还是各地反隋势力的一方豪雄。但有一点徐世业还是颇为明智的有着自知之明,那就是:兄长徐世绩及自身,毕竟也只是众多不断崛起的反隋豪强中的一支‘瓦岗’麾下的一方主将而已。

    兄长徐世绩及自身在资历、地位、威信和名望等上,在那些已经出仕的人才眼中根本不值得一提,也根本就不具备让已经出仕的人才弃旧主来投的资格。何况,兄长徐世绩及自身,还本就是俗语所说的‘乳臭味干’的毛头小伙子,被人取信度也极低。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即使是有人看清了大势而弃旧主来投、或是经过延请和招揽来投,也只能是会投向瓦岗总寨,而不会投向他兄弟二人。就如近期将要投向瓦岗的诸路反隋豪杰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张升、赵君德等,他们只能是投奔向瓦岗总寨,以期获取到更高的地位和得到更大的信任。

    而对于秦琼、罗士信、及裴仁基和裴行俨父子等,现在出仕的毕竟乃是‘正牌’的朝廷隋庭,甚至现在的资历、地位、威信和名望等就已经超过了徐氏两兄弟多多。因而,这些人不经历过一场人生仕途上翻天覆地的巨变,徐世业现在就想要拥有这些能力早已经得到验证的创世大才,亦无疑于是在痴人说梦!

    按徐世业的想法:

    对于现在还是马邑郡丞的李靖,以及‘房谋杜断’中的隰城县尉房玄龄、嫌官儿小辞去了滏阳县尉弃官回归故里京兆杜陵(长安属县)的杜如晦这三人。由于他们一直就是郁郁不得志、且还对以往无比辉煌的隋庭怀有着无限的眷恋。如果徐世业委托杨集以‘为重振大隋积蓄实力’的名义派人前往加以延请,可能还能够有一定招揽到胸怀大志的三人的把握。

    当然,如果只是以徐氏兄弟的名义而不是打着杨集的旗号,对李靖、‘房谋杜断’三人的招揽则同样也是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对于现在已经成为隋庭军中的中高级将领的秦琼、罗士信、裴仁基和裴行俨父子等,徐世业也只能是委托杨集去向他们‘大摇橄榄枝’,并邀请他们:在遇到大的变故、感觉难以支撑和无处存身之时,可以前来共聚大义的‘为重振大隋积蓄实力’。

    因为,徐世业心里明白:在年余之内,秦琼、罗士信、及裴仁基和裴行俨父子,均会在瓦岗高歌猛进之时因兵败而才无奈的投向了瓦岗。现在先期就予以沟通,徐世业自然是想来个先下手为强!

    而就未出仕者来说:

    原历史河北的一些徐世业可以在脑海中搜寻到名姓的人才,凌敬已经首先来到了他的麾下。而其余的,诸如齐善行、裴矩、曹旦等,徐世业也就仅仅是知道名姓,现在都在哪里、都在干些什么根本就是一无所知,就是想予以招揽也是寻无可寻。因而,徐世业也只能是等待以后有缘相遇之时再想办法了!

    想来、想去,现在还没有出仕、原历史的一代风云人物,徐世业能够想到的也就仅剩下程知节和尉迟恭。

    尉迟恭这位不知道是汉人还是鲜卑人的铁匠(历史记载倾向于鲜卑人),现在已经从军于高阳,应该同刘武周、宋金刚一起同在杨义臣的麾下效力,并同宋金刚堪称莫逆。

    现在徐世业躲杨义臣还躲不及哪!哪还会自找不自在的去杨义臣的麾下挖掘人才?对于尉迟恭这位原历史唐初的一代猛汉、世间流传的两大‘门神’之一(另一位是秦琼),徐世业现在也只能是企盼以后彼此之间的缘分了!

    而程知节,这位民间传说中的‘混世魔王’。按徐世业的记忆,他实际上乃是出身富户,现在还身在故居济州东阿斑鸠店。此时的程知节,在这等乱世之年也已经自行组织了一支武装,在护卫乡里、寻求自保。

    不过,从程知节现在就已经开始自行组织武装来看,走‘利用的杨集皇族身份予以招揽’这条路可能会效果不大?按野史记载,程知节原本乃是北齐将领的后裔,他本就对灭掉北齐的隋庭怀有着抵触之心。是真是假虽然无从考究,但从现在程知节的作为上来看则大有可能。

    但招揽程知节,同样也存在着同近期将要投向瓦岗的诸路反隋豪杰一样的不利因素,那就是投奔他徐氏兄弟二人、还莫不如去投奔瓦岗。事无万全,背靠着瓦岗这棵大树,现在也就凸显出来:同样也存在着莫大的弊端。

    虽然招揽到程知节的可能性只是在两可之间,但徐世业却也从内心里实在是不愿意放弃程知节这位豪气干云的一代福将。因而,徐世杰就拉来了凌敬当参谋、实际上是抓凌敬当他的‘廉价劳动力’,给程知节书写了一封声情并茂、极尽发誓许愿之能事的书信(当然是由凌敬来执笔),并特意选派了一名能说会道的亲兵前去把书信送往济州东阿斑鸠店、叮嘱一定要交到程知节的手中。

    除了给兄长徐世业和程知节送去了书信以外,现在徐世业也只能是等待杨集到来以后,才能大肆的展开对其他他渴望得到的人才的招揽行动。像不像做比成样,对于这些都具有着绝佳能力的人才来说,徐世业考虑了再三,还是摒弃了采取欺骗的手段、决定以诚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