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之前开会,让十多名外面找来的先生去弄一千个常用的汉字,作为扫盲教材,已经有三人弄出来了。三人过来求见。
韦宝看了看三个人的字,问林文彪:“总共是12位先生吧?”
“对,一共12位先生。公子留下了宋先生,其余剩11位先生。”林文彪答道。
韦宝嗯了一声,三个人写的内容差不多,字也差不太多,他知道这11个人都是有秀才功名的,这年代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方面的造诣肯定是完爆他这个现代二吊子的。
“你们叫啥名字?以前有过些什么经历,家世背景如何,能简单说一说吗?”韦宝问道。
三个人分别作了自我介绍,一个叫张斌、一个叫薛贺,还有一个叫付继光。三人都是穷苦出身,都三十多岁快四十岁,情况差不多,农活,木工什么的都会一些。
韦宝点头,对林文彪道:“那这样吧,张斌放在工业局当书办,付继光放在军工署当书办,薛贺就作为教育局的管事吧。其他先生都在教育局当教谕吧。”
韦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看出薛贺的字最好,而且是最先来交稿子的,说明热诚最大。另外,这些字不是繁体字,是在这些先生们学会了查字典之后,对照着,查出来的简体字。能这么快完成,说明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如何使用字典,这也是韦宝很看重的,说明他们比其余的八个人脑子活络。
三人欣喜的答应,这么一来,他们就比剩下的那八个人,似乎要高一级了吧?他们尤其羡慕薛贺,上来就能当管事。
韦宝对薛贺道:“把你们三个人写的综合一下,就作为扫盲班的教材吧。另外,我再给你一篇文章,上过扫盲班的人,除了要认得这一千多个字,还要能默写这篇文章。”
薛贺道:“嗯,这好,我正想向公子谏言,是不是弄些简单点的诗文作为教材。”
“诗文就不必了。”韦宝道:“能让大家认识基本的字,以后能看点文章,看个布告什么的便可。”
韦宝打算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为扫盲文章,他那天好像看见有个人的电脑里面存了这文章。不过,他需要修改,要把里面的人名修改,还要将地名修改,很多国家还没有呢。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并不是外人说的“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是,公子。”薛贺答应道。
《少年中国说》的开头由日本人称中国为衰老的帝国,引发思考,然后给出论点,“少年中国”,作者认为国家盛衰的关键在于人的老少,然后通过对比老年人于少年人的性格、思想、生活状态和行事习惯得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者在论据处履用排比,以老年人的“思既往”对比少年人的“思将来”,以老年人的“故保守”对比少年人的“故进取”,以老年人的“故灰心”对比少年人的“故盛气”,以老年人的“惟苟且,故能灭世界”对比少年人的“惟冒险,故能造世界”,使中心论点十分具有说服力。
尤其是“少年强则国强”成为了全篇的标志,亦成为近代少年进取的中心思想之一。
韦宝以为梁启超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有些过于绝对,不管是老年还是少年,都有自身的长短,把国之灭亡全归咎于老年人,未免有失偏颇。
不过修改一下,拿来作为教育开头,用来激励学子,明确大家学习奋斗的方向,还是很好的。
“未来正式办学了,要弄小学、初中、高中、专科和本科、研究所模式。”韦宝进一步道:“小学总共两年,所有人上扫盲班,以后通过了扫盲班的学龄儿童要普及小学教育,小学两年,成绩优异的,可以上初中,初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可以上高中。初中和高中各一年学期。高中成绩优异的,可以考本科或者专科,学期也为一年。毕业后能分入天地商号办的研究部门的,还有机会获得研究生学历。”
这个问题,韦宝之前已经想过了,这样的话,五年时间就能培养一个大学生出来!而且完全是现代模式了。韦宝的专科、本科,其实也都是一年的学期,是因为韦宝觉得学习点理论知识便应该提早到专业工作中去淬炼,学历没有什么用。
韦宝看了看三个人的字,问林文彪:“总共是12位先生吧?”
“对,一共12位先生。公子留下了宋先生,其余剩11位先生。”林文彪答道。
韦宝嗯了一声,三个人写的内容差不多,字也差不太多,他知道这11个人都是有秀才功名的,这年代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方面的造诣肯定是完爆他这个现代二吊子的。
“你们叫啥名字?以前有过些什么经历,家世背景如何,能简单说一说吗?”韦宝问道。
三个人分别作了自我介绍,一个叫张斌、一个叫薛贺,还有一个叫付继光。三人都是穷苦出身,都三十多岁快四十岁,情况差不多,农活,木工什么的都会一些。
韦宝点头,对林文彪道:“那这样吧,张斌放在工业局当书办,付继光放在军工署当书办,薛贺就作为教育局的管事吧。其他先生都在教育局当教谕吧。”
韦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看出薛贺的字最好,而且是最先来交稿子的,说明热诚最大。另外,这些字不是繁体字,是在这些先生们学会了查字典之后,对照着,查出来的简体字。能这么快完成,说明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如何使用字典,这也是韦宝很看重的,说明他们比其余的八个人脑子活络。
三人欣喜的答应,这么一来,他们就比剩下的那八个人,似乎要高一级了吧?他们尤其羡慕薛贺,上来就能当管事。
韦宝对薛贺道:“把你们三个人写的综合一下,就作为扫盲班的教材吧。另外,我再给你一篇文章,上过扫盲班的人,除了要认得这一千多个字,还要能默写这篇文章。”
薛贺道:“嗯,这好,我正想向公子谏言,是不是弄些简单点的诗文作为教材。”
“诗文就不必了。”韦宝道:“能让大家认识基本的字,以后能看点文章,看个布告什么的便可。”
韦宝打算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为扫盲文章,他那天好像看见有个人的电脑里面存了这文章。不过,他需要修改,要把里面的人名修改,还要将地名修改,很多国家还没有呢。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并不是外人说的“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是,公子。”薛贺答应道。
《少年中国说》的开头由日本人称中国为衰老的帝国,引发思考,然后给出论点,“少年中国”,作者认为国家盛衰的关键在于人的老少,然后通过对比老年人于少年人的性格、思想、生活状态和行事习惯得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者在论据处履用排比,以老年人的“思既往”对比少年人的“思将来”,以老年人的“故保守”对比少年人的“故进取”,以老年人的“故灰心”对比少年人的“故盛气”,以老年人的“惟苟且,故能灭世界”对比少年人的“惟冒险,故能造世界”,使中心论点十分具有说服力。
尤其是“少年强则国强”成为了全篇的标志,亦成为近代少年进取的中心思想之一。
韦宝以为梁启超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有些过于绝对,不管是老年还是少年,都有自身的长短,把国之灭亡全归咎于老年人,未免有失偏颇。
不过修改一下,拿来作为教育开头,用来激励学子,明确大家学习奋斗的方向,还是很好的。
“未来正式办学了,要弄小学、初中、高中、专科和本科、研究所模式。”韦宝进一步道:“小学总共两年,所有人上扫盲班,以后通过了扫盲班的学龄儿童要普及小学教育,小学两年,成绩优异的,可以上初中,初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可以上高中。初中和高中各一年学期。高中成绩优异的,可以考本科或者专科,学期也为一年。毕业后能分入天地商号办的研究部门的,还有机会获得研究生学历。”
这个问题,韦宝之前已经想过了,这样的话,五年时间就能培养一个大学生出来!而且完全是现代模式了。韦宝的专科、本科,其实也都是一年的学期,是因为韦宝觉得学习点理论知识便应该提早到专业工作中去淬炼,学历没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