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改革微笑着点了点头。

    “那卿家再说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按陛下的断句,此话该理解成:百姓能做的事,让老百姓去做:老百姓不能做的事,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不能做。”孔胤植也只稍稍想了想,就说出了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和上一句,几乎完全相反,可字还是那些字,只不过断句不同,孔胤植不敢相信的看着皇帝。1也不敢确定明朝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对这句话做了不同的释义了。这句话不同的解释好像也是近现代才有的事,当然也不敢确定,如果有能肯定的书友,还希望能指出。

    按照明朝当是的社会观念,个人觉得第一种解释更符合当时的情况,个人觉得明朝即便有对这句话其他的解释,恐怕也不是主流观念。【

    “嗯,不错,是这个意思,那朕再问你:“民可使,由之:不十使,知之,这句话该何解?”杨改革又问道。

    听了皇帝对这句话的断句,孔胤植的额头开始冒汗起来,原本在孔胤植眼里皇帝对儒家的东西知道的不甚详细,知道的也就是个皮毛,不可能对儒家的经典有多深的理解,却没料到,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这一个小小的断句,牵扯就极大。

    孔胤植想了半响。

    “回禀陛下臣以为,此话应当理解成:百姓知道该怎么做,就让他去做,如果不知道,则教导他让他明白怎么做……”孔胤植解完了这句话,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个解释,和先前的解释,歧义更大,和先前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反。皇帝可不是他想象中的只是一个精通权谋的皇帝孔胤植觉得这句话似乎点中了什么要害,但具体点中了什么,他有说不出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充斥在孔胤植全身。

    “呵呵呵不错,是这个意思。”杨改革笑着说道。

    “……………,卿家可知道朕为什么要提这一句么?”杨改革继续问道,这一句,是杨改革专门挑出来,作为改革儒家的切入点的。既然是改革儒家,不是革儒家的命,那自然不能全盘否定儒家的经典,更不能全盘否定孔圣人的话。杨改革还没有把孔子踩在脚底的勇气,还没有那种“王霸”之气,也只能在儒家的经典里,在孔子的话里挑一些o棱两可的出来,做一个不同的解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孔子,儒家的这张皮是万万丢不得的,但可以在儒家这张皮之下做文章,偷偷的把内容全部换掉。

    “臣不知……”孔胤植答道。

    孔胤植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知道,而是不想知道。

    “卿家对朕如今推行的全民读书如何看?”杨改革又问道,杨改革对这一天的到来,没少做准备,说话自然是有条有理。

    “回禀陛下,此乃是大好事,乃是千古以来从没有过的好事,如此事能成,陛下之功业,将超千古”孔胤植说道,对于全民读书这个事,孔胤植其实更加的感觉到害怕,人人有书读,无论怎么理解,都是符合圣人理念的大好事,可实际,却和如今这个世界有着相当大的悖论,所有人都读书了,那岂不是都是读书人了?那给读书人的优待岂不是没有了?没有了给读书人的各种优待,那儒家又何以一家独大?这个悖论,明白的人很多,争论得也很ji烈,孔胤植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脑门又开始疼了。

    “呵呵呵,卿家不觉得,我朝以前做的,属于卿家的第一种解释么?可以驱使老百姓,但不可以让老百姓明白为什么,这老百姓都是文盲,都没读过书,自然是愚昧的,自然是受驱使的”杨改革笑着说道。

    “…卿家不觉得,朕推行全民读书,很像第二、三种解释么?

    天下百姓多愚昧,多没读过书,既然不懂道理,不明白圣人的话,那自然是要教育他们读书,教育他们理解圣人的话,卿家说是不是?1,杨改革笑着说道。

    “这……”孔胤植额头继续冒汗,皇帝的这个解释,确实很强,也很符合圣人的话,当然,前提是这断句得像皇帝的那般断。再结合皇帝推行的这全民读书,孔胤植更是觉得恐惧,这个悖论本就讨论得够ji烈了,皇帝再如此断句,那这个悖论就会争论得更加ji烈了。而这个悖论对儒家的伤害,可是相当的矢。

    孔胤植额头冒汗,带着恐惧抬头看了看皇帝,却看见皇帝一脸的微笑,很是和煦。

    “……………,陛下,理是这个理,可……1,毕自严努力的提了提胆子,努力的挤出这么一句话。

    “没有什么可是,圣人的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是后人歪曲罢了,如今,倒是有必要正本清源,卿家说是不是?”杨改革笑着对孔胤植说道,意思很明白,让孔胤植按照自己的意思去重新解释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