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草图只能展现创作者的构图的能力,顶多再多少考验考验画家的素描线条功底。

    作品的未来本身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存在着女大十八变的可能性。

    如果技法粗糙,就算拿着拉斐尔《雅典学院》的草稿设计构图,也有的是人画完后,观众以为画的是猴子开会。

    同理,

    《蒙娜丽莎》这种达芬奇按照一板一眼的标准基础金字塔结构的所绘的肖像画,甚至都谈不上任何构图创意,照样能被画成传世名作。

    若有足够深厚的艺术鉴赏修养,

    无论你是画廊的经纪人、美术评论家,艺术策展人,或者陈生林这样的资深大收藏家,都可能能设计出良好的草稿。

    但让非专业的画家去画底图就不可能了。

    草稿考验的是设计,到了底图就开始考验画家真刀真枪的绘画功底。

    底图不需要精妙繁杂的细节来填充画面,可画完底图,除了素描线条以外,造型结构、色彩搭配能力,这些作品最重要的要素,也全都实实在在的表现出来了。

    就相当于这幅画已经到了初中毕业的年纪,眉眼五官都已经定型。

    在底图最后一笔完成的那刻,这张画最后的观感也基本上就形成了。

    钟无艳变不成夏迎春,夏迎春也变不成钟无艳。

    艺术品又做不了整容手术。

    只要执笔画家不变,成品观感顶多在一个范围内浮动,画面的上限和下限在哪里,能够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有些艺术品代理商和画廊的经纪人,去画室看完艺术家的半成品底图之后,大概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市场预期如何,都已经可以开始给艺术家一个正式的报价收购合同了。

    就因为底图是最后完成品的投影,

    所以无论最终的成品有什么样的重大缺点,在画底图的时候,也全部都能体现出来。

    顾为经此前尝试画融合画,在完成那幅《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到“割裂感”和“怪异感”,就出现在画底图的时候。

    传统中国工笔画的线条造型与素描技法的融合,存在审美方式和用笔方式的不同,一者简、一者繁。

    颜料色彩理念也不一样,一者重神,一者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