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盘问了祆庙中这些人整整一夜,才确定方腊只是来这里借阅经籍,双方并没有什么更深的联系。他又请乔峰出手试探这些波斯人,确定他们只是没有武功在身的普通人,才将人放走。同时他也派人盯紧了祆庙,一旦再发现方腊他们一行即刻来报。
一直到了清晨时分,往开封府去报官的梁师成带着一脸倦色返回来,说是没有再发现方腊他们一行。
赵佶本也不指望开封府这些普通衙役们能够抓捕到方腊一行,报官用的名目也是王府遭了贼要抓捕,只盼望闹腾这一场能够将人给彻底惊走,不要再留在汴梁城搅风搅雨。虽然如此一来就彻底的放虎归山了,可赵佶也实在无奈得很。首先现在摩尼教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反迹,就算要抓捕那也是地方官府的责任。其次赵佶这样一个敏感身份,如果擅自指派城外的禁军,只怕还没有抓到方腊就被言官参奏幽禁起来。
虽然身边有乔峰一个高手,可是方腊他们一行数人,赵佶却怕乔峰去对付他们会有不测。而且,他心里将乔峰当作朋友来对待,而非手中的一柄刀随意指派。
因为出了方腊这一档子事情,乔峰便又在汴梁城里多逗留了两天,直到确定方腊他们的确已经离开了汴梁城,他才告辞离开,往巩义县去。赵佶一直将乔峰送出了汴梁城,临别前又送了许多财货程仪。乔峰本来不是一个肯轻易受人恩惠的性格,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相处下来,他已经将赵佶当作交心的朋友,那也就熟不拘礼、欣然笑纳了。毕竟巩义县纷争到了什么程度他还不清楚,能随身携带一些财货以作周转,有备无患。
送走乔峰之后,赵佶的生活彻底清闲下来,可是心情却难平静,心里窝着一团火,找不到发泄的地方。偶遇方腊这件事给了他很大刺激,有的事情明明早已经知道结果不好,但却偏偏无计可施。这感觉实在令人抓狂不已,也让赵佶越发迫切想要掌握更多的力量。如果他现在大权在握,又或武功高强,这一次定要让方腊有来无回,把命留在汴梁城里!
对于方腊和明教,赵佶并没有太多好感和同情。诚然这些明教众或许真的全是贫苦过活不下去的可怜人,但事实上现在的大宋还远远未到根基都坏掉的地步,在真实的历史上,方腊这群人也是旋起旋灭,除了消耗大宋的元气、让人们过得更加混乱悲苦,半点建树都无。如果这世道真的已经败坏到人神共弃的地步,大宋也不可能在南渡后又坚持那么多年。
所以,像方腊、宋江这些史上有名的反贼,无论他们有何苦衷,赵佶也不打算给他们祸乱天下的机会。宁可错杀一千,绝不姑息一个!一定要尽可能保住大宋元气,来迎接十几年后北灭大辽,收复燕云,自唐末以来最宝贵的汉统中兴的机会!因为赵佶很清楚,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整个神州大地又将面临长达几百年的劫难!
要防患于未然,剪除这些潜在的祸乱之源,赵佶不能坐等,手中一定要尽早经营起一股力量。而丐帮或许就是赵佶现在唯一能够着手经营和掌握在手里的力量了,如果别的地方想动手脚,一定会被言官们参到死的。
在等待丐帮派人来汴梁城的这段时间里,赵佶的心情很不淡定,便一直留在外城的别院里没有返回王府,也借此避开一些无聊无谓的应酬。然而这一天,宫中却传来旨意要赵佶进宫参加家宴。
对这道旨意,赵佶感到有些奇怪,皇帝虽然待兄弟们待兄弟们比较和气,但一向勤于政事,很少抽出时间来攒这种局。按照赵佶继承前任的记忆,往常他进宫都是去探往向太后,连皇帝的面都很少见到。
梁师成对赵佶说道:“小的在宫里相熟的伙伴传出信来,说是宫里圣人(皇后)身子传了喜讯,所以近来官家心情一直很欢愉。”
赵佶点点头表示知道了,接着便换衫进宫。
老实说,汴梁城的皇宫并不如赵佶在后世所见的北京故宫气派,但是因为没有熙熙攘攘进出不断的游客和喧哗不已的人语声,自有一股庄严威势透出,无处不彰显着这历史氛围中至高无上的帝皇权威。
进宫后,赵佶直接被内侍引到向太后所居住的宫苑。
向太后是神宗皇帝的皇后,年约五十岁许,面相庄重和蔼,慈眉善目,鬓间已经隐隐有些白发。虽然膝下没有嫡子,但是对神宗皇帝的儿女们都很关心,所以很得敬重。
赵佶来到的时候,房间里除了向太后之外,还有一些少年少女端坐着。与脑海中记忆一一佐证,赵佶辨认出这些少年少女都是他的兄弟姐妹。他先向太后行礼请安,然后又与兄弟们一一见礼。
神宗皇帝子嗣不少,但却大多早夭,能够活到成年的不多。因此赵佶虽然排行十一,但其实在这些亲王当中已经是第二大的了,除了六哥哲宗皇帝之外,上面只有一个九哥赵佖,但却患有眼疾,与盲人无异。
见礼完毕后,赵佶正待要坐在九哥赵佖身边,却被向太后招呼坐在她身边。在赵佶的记忆中,向太后待他很是亲厚,因此也不拘礼,直接上前落座。
一家人坐在一起,难免讨论一些家长里短,帝皇家也不例外。向太后独居宫中,很少有这种热闹的机会,因此兴致很是不错,拍着赵佶的手不止一次说道:“你们这些孩子虽然不是我所出,但先帝大行前将你们托付给我,在我眼里就是自己的嫡亲孩儿。你的娘亲不在了,我就是你亲娘,以后要记得多来宫中看望我这个老人家。”
赵佶连连点头应是,不禁感慨向太后贵则贵矣,反而不及民间老妇人儿孙簇于膝前,每天享受天伦之乐过得舒心。他便搜肠刮肚,讲一些市井间的趣闻给老人家解闷,不乏一些后世所看到的笑话。在座的向太后和皇子公主们都没有太多生活阅历,听赵佶讲起这些趣闻,每每捧腹大笑,气氛很是热络。
一直到了清晨时分,往开封府去报官的梁师成带着一脸倦色返回来,说是没有再发现方腊他们一行。
赵佶本也不指望开封府这些普通衙役们能够抓捕到方腊一行,报官用的名目也是王府遭了贼要抓捕,只盼望闹腾这一场能够将人给彻底惊走,不要再留在汴梁城搅风搅雨。虽然如此一来就彻底的放虎归山了,可赵佶也实在无奈得很。首先现在摩尼教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反迹,就算要抓捕那也是地方官府的责任。其次赵佶这样一个敏感身份,如果擅自指派城外的禁军,只怕还没有抓到方腊就被言官参奏幽禁起来。
虽然身边有乔峰一个高手,可是方腊他们一行数人,赵佶却怕乔峰去对付他们会有不测。而且,他心里将乔峰当作朋友来对待,而非手中的一柄刀随意指派。
因为出了方腊这一档子事情,乔峰便又在汴梁城里多逗留了两天,直到确定方腊他们的确已经离开了汴梁城,他才告辞离开,往巩义县去。赵佶一直将乔峰送出了汴梁城,临别前又送了许多财货程仪。乔峰本来不是一个肯轻易受人恩惠的性格,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相处下来,他已经将赵佶当作交心的朋友,那也就熟不拘礼、欣然笑纳了。毕竟巩义县纷争到了什么程度他还不清楚,能随身携带一些财货以作周转,有备无患。
送走乔峰之后,赵佶的生活彻底清闲下来,可是心情却难平静,心里窝着一团火,找不到发泄的地方。偶遇方腊这件事给了他很大刺激,有的事情明明早已经知道结果不好,但却偏偏无计可施。这感觉实在令人抓狂不已,也让赵佶越发迫切想要掌握更多的力量。如果他现在大权在握,又或武功高强,这一次定要让方腊有来无回,把命留在汴梁城里!
对于方腊和明教,赵佶并没有太多好感和同情。诚然这些明教众或许真的全是贫苦过活不下去的可怜人,但事实上现在的大宋还远远未到根基都坏掉的地步,在真实的历史上,方腊这群人也是旋起旋灭,除了消耗大宋的元气、让人们过得更加混乱悲苦,半点建树都无。如果这世道真的已经败坏到人神共弃的地步,大宋也不可能在南渡后又坚持那么多年。
所以,像方腊、宋江这些史上有名的反贼,无论他们有何苦衷,赵佶也不打算给他们祸乱天下的机会。宁可错杀一千,绝不姑息一个!一定要尽可能保住大宋元气,来迎接十几年后北灭大辽,收复燕云,自唐末以来最宝贵的汉统中兴的机会!因为赵佶很清楚,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整个神州大地又将面临长达几百年的劫难!
要防患于未然,剪除这些潜在的祸乱之源,赵佶不能坐等,手中一定要尽早经营起一股力量。而丐帮或许就是赵佶现在唯一能够着手经营和掌握在手里的力量了,如果别的地方想动手脚,一定会被言官们参到死的。
在等待丐帮派人来汴梁城的这段时间里,赵佶的心情很不淡定,便一直留在外城的别院里没有返回王府,也借此避开一些无聊无谓的应酬。然而这一天,宫中却传来旨意要赵佶进宫参加家宴。
对这道旨意,赵佶感到有些奇怪,皇帝虽然待兄弟们待兄弟们比较和气,但一向勤于政事,很少抽出时间来攒这种局。按照赵佶继承前任的记忆,往常他进宫都是去探往向太后,连皇帝的面都很少见到。
梁师成对赵佶说道:“小的在宫里相熟的伙伴传出信来,说是宫里圣人(皇后)身子传了喜讯,所以近来官家心情一直很欢愉。”
赵佶点点头表示知道了,接着便换衫进宫。
老实说,汴梁城的皇宫并不如赵佶在后世所见的北京故宫气派,但是因为没有熙熙攘攘进出不断的游客和喧哗不已的人语声,自有一股庄严威势透出,无处不彰显着这历史氛围中至高无上的帝皇权威。
进宫后,赵佶直接被内侍引到向太后所居住的宫苑。
向太后是神宗皇帝的皇后,年约五十岁许,面相庄重和蔼,慈眉善目,鬓间已经隐隐有些白发。虽然膝下没有嫡子,但是对神宗皇帝的儿女们都很关心,所以很得敬重。
赵佶来到的时候,房间里除了向太后之外,还有一些少年少女端坐着。与脑海中记忆一一佐证,赵佶辨认出这些少年少女都是他的兄弟姐妹。他先向太后行礼请安,然后又与兄弟们一一见礼。
神宗皇帝子嗣不少,但却大多早夭,能够活到成年的不多。因此赵佶虽然排行十一,但其实在这些亲王当中已经是第二大的了,除了六哥哲宗皇帝之外,上面只有一个九哥赵佖,但却患有眼疾,与盲人无异。
见礼完毕后,赵佶正待要坐在九哥赵佖身边,却被向太后招呼坐在她身边。在赵佶的记忆中,向太后待他很是亲厚,因此也不拘礼,直接上前落座。
一家人坐在一起,难免讨论一些家长里短,帝皇家也不例外。向太后独居宫中,很少有这种热闹的机会,因此兴致很是不错,拍着赵佶的手不止一次说道:“你们这些孩子虽然不是我所出,但先帝大行前将你们托付给我,在我眼里就是自己的嫡亲孩儿。你的娘亲不在了,我就是你亲娘,以后要记得多来宫中看望我这个老人家。”
赵佶连连点头应是,不禁感慨向太后贵则贵矣,反而不及民间老妇人儿孙簇于膝前,每天享受天伦之乐过得舒心。他便搜肠刮肚,讲一些市井间的趣闻给老人家解闷,不乏一些后世所看到的笑话。在座的向太后和皇子公主们都没有太多生活阅历,听赵佶讲起这些趣闻,每每捧腹大笑,气氛很是热络。